【新華網】北理工校友張寧:我在天邊,為你導航
發布日期:2014-04-11 供稿:新華網 編輯:新聞中心 王征 閱讀次數:
張寧的手指甲像達坂上的搓板路,坑坑洼洼,起伏不平,那是20年邊疆艱苦生活給他留下的印記。
張寧單位駐地,位于中國西北邊陲的新疆喀什。與衛國戍邊的萬千將士一樣,他與所在的總參某衛星地面站,像界碑一樣矗立邊疆,支撐著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精準、高效的運行。
1994年,北京理工大學畢業后,張寧參軍并主動申請來到喀什,投身衛星測控站的工程建設。
“當時覺得新疆挺好的,就豪情壯志地來了。”張寧說,自己也沒想到一干就是20年,一年接著一年,一生中最美好的歲月就這樣全給了邊疆。20年過去了,當年一起分來的11個大學生干部,走得只剩下了張寧一個人。
張寧的工作單位雖然遠在喀什,卻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北斗導航定位系統息息相關。喀什站遠離北京,扼守西北,是航天器繞地球飛行時,進入中國上空的第一個測控站。
張寧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和工作中,很快就嶄露頭角。大學畢業第二年,他成為喀什站測控現場指揮員。此后3年中,他完成了3顆試驗衛星的測控任務,次次達到了100%成功。
1999年,神舟一號飛船發射,張寧指揮喀什測控人員跟蹤測量、遙控發令、監視飛船狀態,全程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如今,張寧已成為中國航天西陲第一站的領軍人。
其實在邊疆的20年,張寧調回北京和內地的機會,細細數來,大概有4次。沒有走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為重要的,那就是對這里的難以離舍之情。
“除了想家,真沒覺得生活有多苦。”張寧說。
就這樣,張寧也像他的名字一樣,性格寧靜,毫不聲張地在喀什扎下了根。
不僅如此,張寧還現身說法,說服了地面站13名年輕干部家屬,把戶口從內地遷到了喀什,與丈夫一起扎根邊疆,安心工作。
衛星站整潔、溫暖。三、四月間的喀什,營區里已經有了些許春的訊息。張寧說:“我們這里風清氣正,事業蓬勃,安下心來就是家。”
在這個偏遠的“家”中,張寧細致、周到、嚴謹地經營著這里的一草一木。站里的人都還記得,在2013年1月的一天深夜,時統系統突然報警,張寧從被窩里鉆出來就往機房里跑,從查找故障到系統恢復一共用了7個小時,天亮的時候才發現,因為著急,連襪子都沒穿。
為完成北斗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張寧帶著6名技術骨干,鉆到3米多深的地溝里鋪設線纜。為保證北斗系統的平穩運行,他制作了苛刻的技術規范和工作手冊,小到如何除塵、如何防范老鼠。每天的系統運行日報,他都要鄭重簽上自己的名字。
從建站到現在,喀什地面站始終保持了良好的運行狀態。2013年,當北斗的航燈在太空中點亮時,張寧在全站官兵面前,發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講:“為了北斗,讓我們激情燃燒吧!”
事實上,激情還一如20年前,健康卻日漸變差。這幾年,張寧的胃病越來越嚴重,吃米飯都會難受,每天晚上都只能喝點稀飯或面湯。為了將就張寧養病,妻兒每天也跟著吃稀飯,如今全家人已經整整吃了7年。 喀什的水質普遍偏硬,尿結石和慢性胃病多發。張寧也沒當成個大事,直到2013年突然連續便血,走路都開始打晃。他自己都不敢往下想,甚至不敢在家上廁所。
直到實在瞞不住了,有一天晚上回到家里,張寧把銀行卡的密碼寫在紙上,拿給了妻子:“我要真有什么事,孩子一定要好好培養。”
妻子這才知道,丈夫正在經歷的苦難。
不幸中的萬幸,在醫院的檢查中,張寧被確診為三分之二的腸道潰瘍,暫時沒有生命危險。
很快,張寧又回到了喀什,繼續帶領他的團隊。張寧說:“我就適合在基層工作,在這里我能感受到快樂。”
在他看來,衛星地面站就像一個孩子,正在茁壯成長,站里離不開他,他也離不開衛星站。
偶爾也有閑的時候,就被他用來想家。張寧會去網上一遍一遍地搜索“陜西鳳翔”。
那里,就是張寧闊別20多年的家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