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北理工“鍋爐房兄弟”創業經(青年驛站)
發布日期:2015-11-09 供稿:人民日報 編輯:新聞中心 趙琳 閱讀次數:
鄭屹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03日 19 版)
我們是北京理工大學一群90后大學生,我們的名字叫“鍋爐房兄弟”。沒錯,我們的開始跟學校的鍋爐房有關。為了讓創業團隊不畏創業之路多么艱辛,都能不忘初心,我們索性就叫這個有點土的名字。
我們是北京理工大學一群90后大學生,我們的名字叫“鍋爐房兄弟”。沒錯,我們的開始跟學校的鍋爐房有關。為了讓創業團隊不畏創業之路多么艱辛,都能不忘初心,我們索性就叫這個有點土的名字。
名字有點土,干的事卻不土,我們的目標是,讓高校沒有難辦的事!這聽起來有點狂妄,但這就是我們的初衷。
我是從本校考取研究生的,并因為多年的學生工作經驗,申請擔任了學院的兼職輔導員。本以為輕松的工作,一開始就被折騰了個手忙腳亂,比如每到學校進行獎助學金評定的日子,漫天飛的紙質表格、人頭攢動的辦公室、接不完的咨詢電話成了每天上演的劇情。
我是學軟件工程的,也是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生活中享盡了移動互聯帶來的便捷與高效,閑暇之余就想為什么高校內的日常事務還要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原始時代呢?沒想到,并不止我一個人這么想,一次與畢業師兄們的久別聚會上,針對這個問題,大家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和思想碰撞,不知是誰說了一句話:“不如我們創業吧!讓高校沒有難辦之事!”一下子點燃了大家的熱情。
于是,20多個“鍋爐房兄弟”聚在了一起,我們結合自身校園成長經歷,準確把握高校移動校務的發展空隙,將高校“輔導員——學生”這一剛性、高頻關系作為切入點,一起做了個叫“圈圈校園”的移動辦公系統,并免費為高校輔導員和學生提供。學校素有支持創新的傳統,對我們團隊也是支持有加。
這個軟件,不僅將輔導員從大量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更好地為學生服務,也大大提升了學生在校園的辦事效率。不僅如此,它還為學生提供了校園生活的諸多便利,如好友圈子、資料分享、課程表、社團活動、在線課堂、求職實習。
說起“鍋爐房兄弟”這個名字,應該是代表了我們這個創業團隊深入骨髓的精神,是我們大學生活中最深刻的記憶。當年在北理工中關村校區的西北角有一處鍋爐房,鍋爐房的三層是軟件學院的一個臨時小機房。冬天,樓下的鍋爐房是暖和的,而樓上的機房卻是冰冷的;夏天,樓下的鍋爐房涼快,而樓上的機房卻是酷熱難耐。這冬冷夏熱的鍋爐房就成了當年的創業基地。艱苦的日子總令人難忘,大家工作在機房、睡覺在機房、吃飯在機房。忘我的奮斗精神,讓軟件學子們在國內外軟件科技創新創業競賽中摘金奪銀,創造了北京理工大學的科技創新奇跡。同學們自發地總結出一種“鍋爐房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團隊協作、創新求精,軟件報國”,不斷傳承的“鍋爐房精神”,影響了一批又一批軟件學子,于是有了今天這批敢想敢闖的鍋爐房兄弟創業團隊。
沒有任何商業實戰經驗,產品設計“水土不服”,我們就這樣從零開始,攻堅克難。我們沒有走像一般移動互聯網創業軟件那樣的瘋狂式傳播與病毒營銷,相反,在發展初期我們顯得尤為低調和緩慢。我們雖然激情澎湃,卻也自認穩重和冷靜,我們認為,沒有經過長時間市場錘煉和積淀,就只能是曇花一現。要想贏得用戶支持,就必須聽市場的話,懂用戶的需求、腳踏實地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初心不變方得始終。
也許正是這種敢于沉潛的精神,讓我們的產品扎實推進,目前已經在全國30余所高校開展了試點應用,用戶量近5萬,試點單位超過91%的學生使用過軟件。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偉大時代里,我們不想辜負,我們要手持移動互聯網,向傳統行業要升級換代,以小小的努力,撬動大大的改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