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報】北京理工大學定點幫扶山西省方山縣紀實
發布日期:2016-08-04 供稿:人民政協報 編輯:趙琳 審核:包麗穎 閱讀次數:
原文標題:精準扶貧:一所大學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北京理工大學定點幫扶山西省方山縣紀實
原文鏈接:http://epaper.rmzxb.com.cn/index.aspx?date=2016-08-03&verOrder=09&banzi=8&paperType=rmzxb
2015年底,作為中央定點扶貧單位,北京理工大學在山西省方山縣開展定點幫扶工作。半年多來,掛職干部依托北京理工大學的智力資源在方山開展了系列扶貧項目。大學如何發揮服務社會功能,助推精準扶貧,本期聚焦。——編者
方山縣位于全國扶貧攻堅開發的十四個片區之一———呂梁山區腹地,地處偏遠,由于交通不便、資源貧乏、信息閉塞和觀念落后,再加上區域經濟結構單一,農業機械化、產業化發展空間有限,貧困人口數量一直居高不下。
2015年8月21日,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八家單位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國開辦發〔2015〕27號),北京理工大學作為新增22個中央扶貧單位之一,定點扶貧山西省方山縣,此后學校很快制訂了工作方案正式實施此項工作,并選派干部掛職方山縣副縣長、橋溝村第一書記。
“第一書記”的“致富經”
選派機關優秀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是中央立足抓基層、打基礎,推動貧困地區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重大戰略決策。28歲的劉淵此前是北京理工大學組織部的一名干部,此次作為橋溝村第一書記赴方山縣任職,對他來說,是一次“很接地氣”的經歷。
說起橋溝村的現實情況,剛去半年的劉淵如數家珍。“全村共有126戶、303人,耕地600余畝。農民收入以種植、勞務輸出為主,2015年人均收入3900元。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7戶、127人,占全村三分之一以上。”
劉淵告訴記者,造成橋溝村農民貧困的主要原因,一是傳統農業產業結構落后,耕地資源緊張,農民收入來源單一,收入水平低;二是部分家庭中上學的子女較多,用于教育的開支較大;三是部分村民因年老、疾病等原因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
如何用學校和自己的智力資源對接橋溝村的環境資源,帶領全村人走上致富路,成了“第一書記”劉淵一直思考的問題。
劉淵介紹,擁有20年以上種植歷史的設施蔬菜是橋溝村傳統優勢項目,村子原有20余戶種棚戶,但種植戶們的種植技術、管理經驗太過傳統,“土大棚”年久失修,品種單一,附加值不高,缺乏有效組織,難以形成規模等,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
通過調研,劉淵策劃成立了“綠色橋溝發展協會”,“希望以此統籌村級特色產業,引導村民入股做大做強集體經濟。”劉淵告訴記者,在此基礎上,他還推動建立了北理工方山縣橋溝綠色蔬菜產業合作,促使涉農資金整合與股權轉化,村集體以“三資”、學校援助資金和土地流轉資金入股,非貧困戶與貧困戶“一戶帶一戶”,以土地、舊大棚、扶貧資金和自籌資金入股。
“如今新建溫室大棚已經達到11個,每年可為農民增加收入25萬元,為集體增加收入6萬元。”
如何最大程度的擴大項目價值?劉淵設想:“三年內,希望吸收更多農戶參與合作社,適度增加大棚建設數量,將來發展蔬菜加工、物流運輸、電子商務、生態旅游等延伸產業。”
與此同時,劉淵還想方設法爭取全省扶貧重點項目,結合新建蔬菜大棚,建設200千瓦光伏發電設施,在每個大棚側上方鋪設光伏板,節約土地資源,實現農民利益最大化。光伏發電每年可為集體增加收入25萬元,由全縣扶貧開發平臺統一分配,帶動深度貧困人口脫貧。同時他還協調縣國土局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將村東側約100畝集體土地改造為耕地,修建堤壩和排水系統。運用增加的集體耕地,推動土地和森林資源確權,引導農民入股經濟作物專業合作社,規模種植經濟作物和中藥材,每年可為農民增加收入20萬元。
“暑期學校”給孩子們打開外面的世界
“我們打開相機之后,這個鏡頭會彈出,鏡頭是相機最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說是相機的靈魂。”“這是一款VR眼鏡,VR就是虛擬現實的意思,帶著它就好比在山谷中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是北京理工大學志愿者在給方山縣橋溝村孩子上攝影課。
方山北理工暑期學校是北京理工大學開展扶貧工作的另一個成果,學校從去年開始籌建,也將是該校開展教育扶貧的校外實踐基地。
暑期學校第一批支教團,北京理工大學選派了36名優秀大學生來到橋溝村開展素質教育,讓這個原本僻靜的鄉村小學熱鬧起來。“像數碼相機、虛擬現實眼鏡之類的,在農村,孩子們根本見不著。大學生們把它們帶到農村來,既讓孩子開闊了眼界,又激發起他們對知識的興趣。”方山縣小學老師張海晴對于這種暑期課程贊不絕口。暑假期間,這些志愿者與這些農村孩子同吃同住,共同探索科學世界的秘密。目前,陸續來方山支教的北理工師生達到了126名,覆蓋北理工9個專業學院,計劃支教時長貫穿整個暑假。方山縣600多名鄉村孩子參與其中,對于橋溝村的孩子來說,2016年的暑假與以往大不相同。
“‘十三五’期間,北京理工大學計劃派駐500名師生來方山開展支教,培訓約6000人次中小學生。”北京理工大學駐方山縣掛職副縣長劉博聯介紹道。
組建支教團隊、搭建教育平臺,暑期學校只是北京理工大學在方山縣開展教育扶貧計劃的一部分。據劉博聯介紹,北理工將發揮教育、人才方面的優勢,積極幫助方山縣制定教育扶貧五年規劃,探索教育扶貧新路。8月份起,北京理工大學將選派志愿者到方山高級中學,開展為期一年的長期支教行動。方山縣當地學校還計劃選拔10名優秀教師,9月份赴北京進修學習。此外,為改善方山縣貧困家庭中小學生接受教育的條件,使學生減輕生活壓力、專注于學業,北京理工大學還設立“理工夢想”精準扶貧助學金。
精準扶貧,大學能做得更多
“剛開始時,由于方言難懂、相互生疏,跟村民溝通都有困難,隨著工作的深入開展,現在村民見面都會問,又有什么新項目。”聊起半年多的扶貧工作狀況,劉淵直言,收獲很大。
在劉淵的工作筆記上,詳細記錄了橋溝村37戶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和具體幫扶措施,以及正在做的工作和接下來的工作設想。
比起在學校時的工作狀態,劉淵說現在要忙碌很多,甚至沒有周末,記者連線幾次,他都在開會。劉淵告訴記者,在橋溝村,他一方面要積極推動村子新項目的進展,另一方面還要與縣、市相關部門保持常態溝通聯絡,爭取更多扶貧資源。劉淵說,雖然來方山時間不長,但因為經常跟各職能部門打交道,現在已經熟門熟路了。
“以前在學校時,寫材料是一個最簡單的工作能力要求,現在到基層后派上大用場了。”劉淵說,把問題說清楚,方案寫詳實,并主動跟職能部門領導溝通,很快能得到認可,“在基層,筆桿子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要求。”
在扶貧期間,劉淵最大的體會是要學會整合資源,對于橋溝村的未來產業發展,劉淵積極邀約北京理工大學的專家參與,“按照學校專家提出的方案,橋溝村應發展主干路沿線景觀,實施舊村景觀改造,美化村東側山谷,結合蔬菜大棚、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新村-舊址-農田-菜園’整體景觀群。”
今年,橋溝村獲批省級“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經費200萬元。劉淵還設想,在未來幾年,在橋溝村修建5公里觀光健身步道,開設窯洞農家樂、大棚采摘、水塘垂釣等娛樂項目,與周邊于成龍墓、橫泉水庫形成聯動,發展生態文明全域旅游。
7月中旬,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到方山調研扶貧工作時表示,學校在定點扶貧工作中,以教育扶貧為主,以產業扶貧和科技扶貧為輔,也積極動員校友和其他社會資源,助推方山產業經濟發展。趙長祿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大學是智力資源的聚集地,如何找到將‘高大上’的智力資源轉化為‘接地氣’的現實生產力的通道,精準扶貧探索出了一條通道。”劉淵說。
作者:人民政協報記者 解艷華
資料來源:《人民政協報》(2016-08-03 第9版 教育在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