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新聞網】給大學捐贈,圖啥?
發布日期:2017-03-10 供稿: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教育》雜志 編輯:楊晶 審核:王征 閱讀次數:
原文標題:給大學捐贈,圖啥?
@包麗穎(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新聞中心主任):
大學捐贈有“三圖”,謂之“情、名、利”。圖情者為上,將情感精神收獲視為人生追求,并已達到將物質財富轉化為精神收獲之境界。捐贈大學,關注大學之所需,傾聽學生之所想,助力莘莘學子,建設精神家園,收獲于內,抱憾力所不及;圖名者為中,視無形之名,高于有形之物,雖超脫物質之束縛,但仍局限名利之間。捐贈大學,關注大學之名氣,以物質傍取大學之名,博取眾人之口,挑揀之下,為名所累;圖利者為下,逐利而生,所思、所想皆為以物換物,以利生利。捐贈大學,關注大學何處可為利,設計學生利何在,舍利旨在獲利,大學本無利,無利可圖,強圖則兩敗。捐贈大學,觀其形式,物質由己及他,品其內涵,獲贈實為己收。故而,圖情而捐,收獲精神情感,拋卻名利,收獲滿滿幸福;圖名而捐,收獲他人之口,口舌之變,眾說紛紜,畏手畏腳間,毀譽參半;圖利而捐,收獲一己之利,非捐非贈,徒有虛名,司馬昭之心,往往無果而終。觀“三圖”究捐贈之本,捐為獻助,贈為給予,奉獻助予,大學之需。
@董竹娟(北京工商大學黨委副書記):
捐贈不僅彰顯了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公益理念、校友對母校的強烈認同感,更能促成校、企(個人)的事業雙贏。企業捐贈可以更好地加強與高校的項目合作。通常,企業捐贈都會明確受獎勵和資助的專業方向,并積極參與獎學金、助學金的管理工作,鼓勵受資助者到企業實習、就業;可以更好地提升企業形象,給企業帶來知名度和美譽度;也可以更好地推廣新技術、新產品,培養未來的消費人群。校友捐贈則體現了強烈的母校情結和學校高質量的人文關懷。高校建立了校友跟蹤機制,通過校友聯誼、值年校友返校等活動繼續關注其事業發展。高校通過提升教書育人水平、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捐贈資金合理透明的管理、加大對募捐的宣傳力度,獲取更多的信任、吸引更多的捐贈,促進大學更好的發展。
@李洪波(江蘇大學副校長):
給大學捐贈的動機各有不同。一是“利己”需要。有的是出于物質上回報的考慮,如部分銀行、通訊企業對高校的捐贈是為了穩定客戶資源;有的是出于精神上的回報,通過捐贈行為增加自身社會地位、提高社會聲譽,促進自己或企業謀取更好的發展;有的是出于其他考慮,如企業的生產對周圍環境造成空氣污染、破壞植被生態等,捐贈具有“補償”作用。企業通過捐贈,可以和高校建立緊密的聯系,在產學研合作、人才招聘、職工培訓等方面搶占先機。雙方各取所需、優勢互補,無論對高校還是對企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二是價值實現。捐贈者具有豐厚的物質條件,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他們對精神方面的高層需要非常強烈。捐贈者對母校的捐贈行為,不僅是感謝母校的培養,也有渴望母校對其的認同。三是迫于“壓力”。行業中的主要競爭對手積極向高校捐贈,強化了社會、公眾和消費者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期盼。在示范和從眾效應下,企業會感受到一定競爭壓力,“不得已”而采取慈善捐贈行為。
@田陽(中國林業教育學會常務副秘書長):
每逢企業家為大學提供巨額捐贈,特別是內地企業家捐款海外高校,往往引發社會對捐贈者動機的熱議,成為吸引眼球的輿論焦點事件。但是,無論是校友、社會團體,還是企業家給大學捐贈,就其本質都是為大學提供辦學資金支持,更是他們回報社會、感恩母校公益義舉的價值所在。從捐贈者出發,要在捐贈過程中摒棄單純的商業化思維,回歸到支持高等教育發展的初心,更加積極主動地踐行社會公益責任,為“雙一流”建設慷慨解囊。就政府和高校而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慈善政策和制度設計,優化大學捐贈制度設計,強化捐贈基金運作管理,更好地激活捐贈者的捐贈內生動力。
@ 韋小強(廣西大學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
大學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形成如何服務社會的態度以及提高學生服務社會的專業能力。學生入校后到畢業的在校期間,學校的每個教職員工對待學生要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愛,這就是一種服務學生的態度,也是形成學生將來畢業后對母校認同的重要前提。被愛的學生將來也會愛別人,也就是愛的“反哺”、感恩、回饋,也是校友捐贈的第一原動力。學校要幫助學生提高服務社會的專業能力,要提高高校教職員工的專業水準,能教給學生“真知識”“真本事”,這樣才能為學生將來服務社會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礎,也是校友將來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幫助學生取得成功,校友捐贈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