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一個北理工學生的文字之路
發布日期:2017-08-16 供稿:科技日報 編輯:楊晶 審核:王征 閱讀次數:
原文標題:一個理工男的“非正?!蔽淖种?/span>
前段時間,一個公眾號在朋友圈悄悄地火了。這個起源于北理工校園的學生公眾號,文章微信點擊數400余萬次,網絡轉載上萬次,全平臺累積閱讀量達千萬人次。其中多篇成為爆款,瀏覽人數突破100000+,《對方已通過您的好友申請,然后呢?》《你沒考過研,難懂我的孤注一擲》等文章更是被“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等官方微信平臺轉載。
不過,說起來你可能不信,這個滿布著雞湯系語言和文藝清新插圖的公眾號,竟然由一個地地道道的理工男一手打造。
在崔艷宇的公眾號中,無論是文章內容還是配圖,都是清一色的“小清新”,如果事前不了解的話,很可能會以為這個公眾號的主人是個女生。崔艷宇說:“我的性格就是這樣,追求文藝,喜歡簡單,癡迷文字?!?/p>
一談到寫作,崔艷宇就難抑心中的激動。他說,自己的這顆文藝心從小學時就開始跳動,一刻不停地引領著他在寫作這篇沃土上耕耘。久而久之,寫作這個在別人眼中再普通不過的行為,已然成為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力比多”。
一開始,他給報紙雜志寫小習作。八九歲的年紀,剛剛學會寫作文,就迫不及待地寫感想,寫家鄉,再興高采烈地給當地的報紙投稿。一來二去,還真的中了幾篇。
在報紙上成功發表文章的經歷,給崔艷宇打了一針“興奮劑”:“就像中獎了一樣!自己用鉛筆寫的字,竟然變成了報紙上的鉛字,感覺又新奇又驕傲?!钡谝淮我驗閷懽鳙@得的快感,讓他深深著了迷,從那以后,他手中的筆就沒有停歇過。
在中學時,即使在沒有智能手機、上個網還得瞞著父母的情況下,這個本應該與復雜的數學公式作斗爭的少年,在QQ空間、博客、論壇等任何一個可能有人會看到他文章的地方,堅持不懈地發表文章,每一次按下“發送”鍵時都激動不已,期待萬分?!澳莻€時候,寫作是我生活唯一的調味品,酣暢淋漓地結束一篇文章后,學習的疲倦也隨之煙消云散了。”
崔艷宇本科讀的是自動化,一個典型的理工科專業。他一度以為自己以后不得不安安穩穩做個癡迷于實驗的高端科技人才了,但走出課堂,“心里那顆寫作的小苗兒就開始躁動,可勁兒地抓撓著。”得益于嚴格的理工科訓練,崔艷宇的寫作和思考變得更加理性而富有邏輯。
當崔艷宇撞上互聯網自媒體,就如火星撞地球,他的寫作生涯從此進入了一個與白紙黑字、自娛自樂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了解到了微信公眾號之后,我猛然醒悟,原來看起來這么高大上的東西,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幾乎是毫不猶豫地,這個文藝男再次用盡全力,把自己的生活軌跡強行轉了個彎,一路向著自媒體,飛奔。
因為喜歡所以堅持,因為堅持,崔艷宇如今在寫作領域中獲得的快樂及收獲又顯得如此自然。
古人常說:“弓如滿月,箭似流星。”意思是說拉滿弓時射出去的箭的速度才能更快。崔艷宇對待每一篇文章,都像是在完成一件藝術品,一字一句,細心雕琢,傾之于感情,填充滿真誠。
“一開始我的選題落在校園生活,寫了大量有關于社團、同學、校園新聞等方面的文章?!贝奁G宇說,由于本身對傳媒很感興趣,所以自己總是能輕易地找到受眾們的痛點。他們關心的、想知道的、希望交流的,他通通涉獵,積極嘗試。
“比如在2015年年末,我把這一年里學校發生的所有大事做了一個盤點,這個推送一經推出,瀏覽量瞬間飆升至一萬多,不僅被學校的官方媒體轉發和宣傳,還上了學校的校園網?!?/p>
崔艷宇的推送與其說是文章,不如說是他對自己、對生活、對社會的觀察和記錄。他說,通過這些文字,自己的生活愈發充實,尤其是當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能夠順著網線、循著WiFi,飛出了校園,飛入每一個和他一樣多愁善感、心思細膩的人的生活中時,自己的生活才能體現出價值和意義。
為了能夠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和傳媒素養,崔艷宇在大二的時候報考了中國傳媒大學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作為自己的第二學位。現在的他正在報社實習,畢業以后打算從事傳媒行業,正式從一個理工男轉變為傳媒人。
“喜歡為什么不去做呢?我始終覺得勇敢去嘗試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并為之付出努力,收獲的果實才最甜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