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中國電子報】趙長祿委員:人才供給側改革要超前布局
發布日期:2018-03-12 供稿:中國電子報 劉晶 編輯:辛嘉洋 審核:包麗穎 閱讀次數:
原文標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人才供給側改革要超前布局
原文鏈接:http://epaper.cena.com.cn/content/2018-03/06/content_566329.htm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3月4日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國正在推動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并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高校的人才培養應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進行人才供給側改革。
趙長祿說,我國是制造大國,但要實現制造強國的目標,還需付出艱苦的努力,經歷比較長的時間。提高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水平,需要長遠布局。
他指出,為加強高端智能制造能力,制造業要與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互聯網深度融合,學校按專業設計分類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很好地適應這種融合趨勢。同時,單純的學術評價模式也難以適應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趙長祿表示,人才供給側改革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應用目標為導向,進行超前布局。首先要明確人才的需求,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其次要強化產教結合,和企業一起分析人才需求,共同策劃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最后要在國家層面對這一問題高度重視,國務院各部門協同發力,實現超前布局。
趙長祿認為,人才需求要與產業發展步調一致。
“以通信業為例,我們經過了3G追趕、4G同步的階段,5G要實現引領,我國在有些方面實現了國際領跑,這需要我們超前謀劃,這樣的產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因為光靠引進已經不行了,要有自信用自己的模式培養面向未來需求的人才。”趙長祿說。
針對產教結合,趙長祿表示,一方面要大力鼓勵高校和企業成立集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功能于一體的合作平臺,比如聯合研究院、聯合研究生院,開展科技創新,進行適應性人才培養;另一方面要對人才培養的評價機制進行改革,以培養實用性、復合型人才為目的,以專業碩士、工程博士為主體。
針對部門間協同發力,趙長祿表示,從政策角度看,人才的資源供給也需要改革,如研究生名額。在國家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中國制造2025》的過程中,他建議教育部要設立人才培養專項,以項目和計劃的方式專項給予名額,并將名額投放到產教結合的聯合研究院中,由大學來實施,以突破原來的學科專業,實現跨學科專業、培養適應性人才。
趙長祿說,在制造業比較發達的德國,人才培養和高校的用人機制非常獨特,與國際上通行的大學學術體系有所區別。例如,德國工科大學提為正教授必須有企業工作經歷,強化這個要求的結果是,大學教授在培養人才的階段就了解企業需求,將企業需求、技術創新、工程能力融入到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趙長祿說,德國制造業的進步不僅僅是一個計劃,而是多年來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積累形成的結果。
他建議,企業要強化人才戰略,將人才戰略放在企業主責和主業中考慮,與高校一起共同謀劃人才培養的機制,成為人才培養的主體,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人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