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報】北理工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并取得突出成效
發布日期:2018-07-11 供稿:法制晚報 編輯:吳楠 審核:王征 閱讀次數:
原文標題:中關村多舉措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原文鏈接:http://dzb.fawan.com/html/2018-07/11/content_30011.htm
法制晚報訊(記者 張麗)從“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到中關村科技園區,再到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近年來,中關村探索出了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路子,開啟了創辦高新區、設立科技園區和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新篇章。
據介紹,在中關村,誕生過我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第一家不核定經營范圍的企業、第一家無形資產占注冊資本100%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資機構、第一部科技園區地方立法。特別是近年來,先后實施了“1+6”“新四條”境外并購外匯管理、投貸聯動、“國際人才20條”等改革試點并逐步推向全國,帶動形成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激勵科技人才的政策體系。
日前,記者從北京理工雷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北理工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積極探索符合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規律的成果轉化模式,取得了突出成效。
“十二五”期間,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1+6”等試點政策支持下,針對阻礙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問題,北理工積極進行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鼓勵和支持教師創新創業,提出了“產學研師”合作新理念,在組織形式、體制機制、利益與風險等方面將教師納入成果轉化鏈條中,建立了“學校科技成果入股+股權獎勵+教師現金入股”的教師創新創業的學科性公司新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全國高校得到廣泛關注和贊譽。例如,以毛二可院士學術團隊為主創辦的北京理工雷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將一大批軍工技術成果轉化為拳頭產品,并廣泛應用于國防、反恐、安全、維穩、國計民生等重大領域。
長期以來,教師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是不是主業,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是否會影響學校學科建設、影響學校事業發展的疑慮普遍存在,而北京理工大學探索的學科性公司模式,解答了這個疑問。例如,雷達技術研究所團隊的曾濤教授,長期專注于基礎研究,因參與理工雷科團隊創業,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持有雷科上億的股值,更加安心從事其擅長的基礎科研,并榮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促進了學科的發展。
與此同時,通過學科性公司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極大地提升了學校承擔重大項目的能力。今年學校牽頭,與理工雷科和農科院合作,獲批一項總經費9000萬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儀器項目,研制應用于農業領域的昆蟲探測雷達,就得益于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尤其是在項目論證階段企業所投入研發資金的保障。
通過學科性公司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還實現了科技創新成果的再創新。例如,理工雷科最先轉化的科技成果主要應用于軍用雷達和導航領域,近年來通過學校和理工雷科的協同創新,瞄準民用領域。北斗手持導航終端和“北斗災情報送系統”分別在四川蘆山抗震救災和2016井陘抗洪救災中大顯身手;邊坡預警雷達在畢節山體滑坡災后監測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