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奧運十年:高校場館的“華麗蛻變”
發布日期:2018-08-07 供稿:中國科學報 編輯:吳楠 審核:王征 閱讀次數:
原文標題:奧運十年:高校場館的“華麗蛻變”
原文鏈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8/337883.shtm
再過一天,就將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十周年紀念日,10年前,北京奧運會以其高規格的辦會水準驚艷了世界。奧運會結束后,社會上那些曾經帶給運動員榮耀與夢想、觀眾歡笑與淚水的奧運場館,在10年的光陰中有的經營有道依舊熱鬧,有的疏于管理走向沉寂,不禁讓人感嘆落差之大。
而在這些奧運場館中,有一個獨特的存在,那就是高校奧運場館。它們可謂利用率最高的場館群體。不僅如此,它們從成為奧運場館之時起就各有千秋,并且在與時俱進中發生著個性化的蛻變。本期將以圖文的形式,帶領讀者解讀全部6所高校奧運場館。
北京大學體育館:最“多功能”的蛻變
場館特色:
北京奧運會期間,北京大學體育館承擔了奧運會乒乓球比賽的全部項目。中國乒乓球隊包攬了所有金牌,包括男單、女單、男團、女團。
在結構上,位于場館頂部的圓體鋼屋蓋是整個場館結構最復雜的部分。屋蓋是由旋轉屋脊與中央透明球體組成的大跨度鋼體結構,該屋面的中央球殼高度為7米、跨度為24米。如何使屋蓋的結構造型與建筑造型協調統一,成為整個工程結構設計中的難點。面對這個難題,工程部門采用了NURBS建模技術完成該屋面的形態設計。同時,還采用了自平衡的預應力桁架殼體,形成中央球殼的支撐結構,使得“科技奧運理念”融入了整個屋蓋工程。
十年蛻變:
奧運會結束之后,體育館經過了一系列改建。如今的北大體育館更像是一個“運動超市”,因為館內可同時開展18項體育運動項目。除能夠滿足北大體育教學、科研、訓練的需要外,體育館還可以承接或承辦國際、國內各類大型體育賽事及其他大型活動。
此外,由于采用了方便、快捷的智能管理系統刷卡服務,所以北大體育館也被稱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多功能綜合性體育館。目前,館內的很多設施也體現了科技概念,比如對于太陽能的利用、多種形式的空調設計等。
推薦人:北京大學體教部副主任 李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館:最具“文化味兒”的蛻變
場館特色:
作為北京奧運會的舉重場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館按照“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和“新北京,新奧運”主題進行改造升級。
比如,場地燈光供電在原有雙電源供電系統基礎上,引入了臨時柴油發電機作為第三電源,同時引入了快速EPS裝置,將電源轉換過程中停電時間控制在3毫秒以內,大大提高了供電可靠性。同時,體育館為高大空間,消防報警系統設置了空氣采樣探測器,實現火災初期的即時探測和報警。
十年蛻變:
這十年來,北航體育館最大的變化就是,曾經的“庫房”現如今變成了北航的“文化產業——創享空間”。
創享空間的前身曾是體育館內一間不起眼的“庫房”。體育館將其改造成舉重運動員上場之前的“熱身場地”。奧運會結束之后,為使這塊場地能夠被有效利用,更好地服務師生,學校又將其改建為“健身房”。但由于資金、利用率的問題,學校經過研討,將飛行模擬體驗和學校的文化創意產品相結合,重新將這塊場地利用起來。同時,學校還申報了國家項目,在國家和學校資金投入的支持下,最終由飛行模擬體驗中心、文化創意館和咖啡廳三部分組成的文化交流中心——“創享空間”于2016年正式成立?!皠撓砜臻g”的創立不僅為北航體育館增加了文化元素,也成為北航的一大亮點。
推薦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館館長 錢勇剛
北京理工大學體育館:最具“知識性”的蛻變
場館特色:
北京理工大學體育館屋面造型為雙曲金屬屋面,形似鰩魚,被稱為高校最美場館之一,也是北京理工大學校園的地標式建筑,曾經舉辦過北京奧運會排球比賽和北京殘奧會盲人門球比賽。
體育館的屋面構造是本館建筑節能設計的重點。它采用三道保溫層,通過三種不同厚度、不同密度的保溫材料,并按其彈性特征與其他的構造材料穿插放置,不僅保溫效果比國家規定的標準高出一倍多,而且極大地提高了節能效益。
體育館落成時所鋪設的地板是按照NBA標準鋪設的,在當時采取了最先進的技術,NBA球隊可直接進行比賽,不需要另行鋪設地板。至今,該地板已使用11年,在未經特殊保養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良好的使用狀態。
十年蛻變:
2008年10月,北理工體育館進行了改造,如今,體育館平均每年承辦大型活動50余場,為包括體育賽事在內的文化、藝術、科技創新等大型活動提供活動平臺。
北京奧運會期間,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曾到館參觀。值得一提的是,這里也成為學生們向不同領域的名家大師汲取文化營養、吸收知識的重要場所。在北理工體育館,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曾與師生暢談“音樂藝術人生”,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中國工程院院士、北理工杰出校友王小謨曾與全校師生分享自己的精彩人生。除此之外,北理工體育館還舉辦過中國力學會60周年慶典等大型活動。
推薦人:北京理工大學體育部書記 韓棋
中國農業大學體育館:最“利學”的蛻變
場館特色:
把奧運場館建在大學里,可以說是一件“利國利民利學”的好事。本世紀初,中國農業大學還沒有一座像樣的體育館,因此從建館之日起,它就不僅僅為了奧運會服務。
這里曾是北京奧運會摔跤項目、殘奧會坐式排球場館。體育館最大的設計特點是館頂的天窗設計,白天進行教學活動時不用開燈,自然光就可以滿足其使用。天窗的設計還增強室內的對流通風,有效降低溫度,減少空調使用。學校還在東校區打了一眼地熱井,奧運會期間,運動員們在比賽場館中享用的就是來自井中的地熱水。
十年蛻變:
賽事結束后,為了提高場館的利用率、方便教學,我們陸續對體育館進行了改造和修繕。
體育館還在主館內鋪設木地板,并將其改造成20塊羽毛球場地。奧運期間場館內的奧運輔助用房分別被改造為舞蹈教室、籃球訓練館、健身房、學生活動室等。場館南側的文字媒體記者間被開辟成“文化藝術館”,每年都會舉辦十余次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展覽。
十年間,體育館還承接了很多大型活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排練、全國農民春節聯歡晚會、北京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元宵晚會以及中央電視臺的五四晚會“筑夢新時代”等活動都曾在此舉辦。
推薦人:中國農業大學體育館管理中心主任 杜學振
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最“增值”的蛻變
場館特色:
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是立于學校“文脈”上的建筑,作為北京奧運會柔道、跆拳道的比賽場館,在體育館的外形設計上,體現了柔道、跆拳道運動中“帶”的概念。從體育館的外墻立面,到體育館內部,設計上的線條感都在傳遞著關于“帶”的信息。
十年蛻變:
在圓滿完成奧運會、殘奧會賽事任務后,經過半年多的場地改造后正式對外開放。改造之后的體育館相較之前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奧運會、殘奧會期間沒有使用游泳池的需求,因此在賽事期間,游泳池區域進行鋪填,作為運動員的熱身場地。賽事工作結束后,恢復游泳館原貌。又將體育館中心場地改造為20片羽毛球場地;奧運賽事期間的運動員候場區也改造成乒乓球場地,有15張專業乒乓球臺,LED全方位照明。
館內還融入諸多科技元素。比如,移動支付服務,2018年,移動支付APP在體育館上線試用。安裝了節能系統,該系統可根據場館營業時間自動啟??照{系統,實現夏季制冷、冬季供暖。并且,更換了安防監控系統。
奧運會后,體育館對外開放,成為承辦柔道、跆拳道等大型室內體育競技賽事,舉辦室內體育比賽、健身、會議及文藝演出等活動的場所。
推薦人: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管理中心主任 鄒華東
北京工業大學體育館:最開放的蛻變
場館特色:
作為北京奧運會羽毛球比賽的舉辦地,北京工業大學體育館是一個各種高技術應用的“集合體”。
其穹頂結構是由5道環索為骨架、直徑93米的龐然大物。場館通過萬向可伸縮節點將環索和“漁網”交叉點的“死扣”改成“活扣”,并將每個連接處都接了兩根拉桿,構成更加穩定的V形結構。建筑學家對其“不是以柔克剛,而是剛柔并濟”的評價,就由此而來。屋蓋的平均用鋼量在每平方米60公斤左右,是節儉辦奧運的典型。
羽毛球比賽對場地的溫度和風速要求較高,場館采用“化整為零”的送風方法,在全場觀眾席靠背下方設置了9300個出風口;設置了隔一米多寬的錯位雙重門,使得室內溫度有保障。
十年蛻變:
作為唯一的位于北京東南角的奧運場館,北京工業大學專門成立場館管理中心。目前,體育館不僅用于學校師生的課程教學、運動隊訓練、日常健身和舉辦大型活動,而且面向社會開放。十年來,場館羽毛球場地對社會開放共計233060小時,承接326場次國際級、國家級體育賽事和群眾性競賽活動,以及各類會議、展覽、文藝演出等活動。
體育館吸引了眾多羽毛球愛好者,羽毛球也成為北工大的校球。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著名羽毛球運動員林丹、謝杏芳在這里舉行結婚儀式,這里也是他們征戰北京奧運會的地方。
推薦人:北京工業大學外宣辦主任 張宇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