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網】張忠廉:敬業奉獻 人才培養碩果累累
發布日期:2010-06-18 閱讀次數:
來源:中國文明網2009年5月4日 摘編:黨委宣傳部 國慶
原文鏈接:http://www.wenming.cn/zt/2009-05/04/content_16425287.htm
【編者按】在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師——張忠廉教授,退休前長期工作在實驗室,任夜視技術實驗室主任,結合科學研究工作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學生;退休后,仍割舍不下對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工作的熱愛,在學校的支持下,創建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并任導師,致力于探索實踐教學改革之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綜合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張忠廉教授及其團隊的先進事跡、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探索,經我校舉辦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新聞采訪會向新聞媒體介紹后,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國文明網以“張忠廉:人才培養 碩果累累”為題進行了報道,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現予轉發,以鼓勵師生見賢思齊,再創佳績!
張忠廉教授1935年8月出生,1960年4月畢業于北京工業學院無線電技術專業,退休前長期工作在實驗室,任夜視技術實驗室主任,結合科學研究工作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學生;退休后,仍割舍不下對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工作的熱愛,在學校各級領導支持下,創建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并任導師,致力于探索實踐教學改革之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綜合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埋頭奉獻,教書育人
以張老師的年紀,早就該是在家盡享天倫的時候了,可張忠廉教授卻在退休后成為站在學生面前的一線教師。校園里,白發蒼蒼的老教師們見到張老師都會問上一句:“還干著呢?”與那些悠閑的身影不同的是,張老師每天總會按時到創新基地上班,工作到深夜十二點,一年365天中有360天都是如此,只有在過春節教學樓封閉的那幾天才會在家里休息,所以教學樓里的保潔和保安無論怎樣輪換,很快就會認識這位總要在教學樓鎖門前才回家休息的老者。
因學生受挫而憂,因學生成功而樂
要問張忠廉教授如此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工作是為了什么,那就是:看到學生的成功他會感到無比快樂。
通過十年時間跟蹤觀察和系統總結,張老師逐漸形成了一種素質教學理念:在學習課程建立最佳知識結構的同時,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建立最佳智能結構,并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最終具備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他的這種教學理念成為培養高層次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的基礎。
2000年,在學校實驗設備處15萬元投資的支持下,張忠廉教授創建了70平方米的“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作為一塊“試驗田”,以他獨特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方針,逐漸形成了一套系統完整的涵蓋大學本科一到四年級學生的教學體系,對參加課外科技活動的學生進行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
十幾年來,張忠廉教授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生,有的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的棟梁,有的在國內外學習深造,而張老師最高興的時刻莫過于是他的學生取得成績和成功的時候,但是事情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當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張老師又會替學生著急想辦法,親自動手帶著學生干,各個工種全不在話下。
張老師正是以這種“甘為人梯,樂于奉獻”精神,幫助和指導學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自己也從中體會到了無數喜悅,作為繼續堅持培養人才的事業的動力。
人才培養,碩果累累
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自2000年創建以來,已先后有6屆近2000名學生接受過創新基地的訓練和培養,已經成為校園中非常受學生歡迎的全面開放的學生創新實踐基地。
創新基地的育人效果顯著,經過創新基地培養的學學生具備了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不僅普遍受到各方的高度評價,包括研究生導師的歡迎、用人單位的歡迎,乃至國外知名大學教授的認可,據統計,截至2008年7月,接受這種培養模式訓練和培養的學生自2005年以來共獲得北京市級和國家級獎勵418人次,僅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及“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國家級一等獎人數達35人次。
張忠廉教授本人也因為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的突出成績被授予各種榮譽稱號和獎勵:
2002年北京市科普志愿服務先進個人;
2003年北京市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
2003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優秀征題獎;
2004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5年國家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6年全國創爭活動先進班組集體獎;
2005年以來指導學生參加全國性競賽多次被授予優秀指導教師。
張忠廉教授退休后,無報酬分文不取,仍以極大地熱情和奉獻精 神投身于培養科技人才的工作中,七十多歲高齡仍然堅持每天在實驗室工作到深夜。他所作的培養人才的工作貫徹著黨的教育方針,受到黨的歡迎、教育部門的歡迎、學校的歡迎、學生家長的歡迎和學生的熱烈歡迎。他有強烈的事業心和奉獻精神,退休后還在積極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他的所作所為生動的詮釋了“敬業奉獻”的精神內涵,是廣大學生和教師學習的榜樣。
(審核:李躍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