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專訪北理工校長胡海巖院士:思想立校建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學
發布日期:2010-09-29 閱讀次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呂莎 摘編:黨委宣傳部 張巍
思想立校 建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學
——訪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海巖
■胡海巖,1956年生于上海,中國科學院院士、力學教授。現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本報記者 呂莎
翻開胡海巖校長的履歷,比擔任十年校長職務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在專業領域的成就,他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年僅50歲就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一次見到胡校長,是在今年的“兩會”上。令記者驚訝的是,頂著院士、力學專家等一大串頭銜的他,說起教育公平、高校治理、社會科學發展等話題,思路清晰、見地深刻,其談吐睿智絕不輸人文學者半分。
9月26日,即將迎來北京理工大學七十歲華誕。趕在校慶之際,本報記者再次采訪了胡海巖校長,期冀從其言語中展現這所著名大學一路走來的歷程,亦將這位懷有人文精神的理工科學者的思想分享給讀者。
走特色發展道路
記者:北京理工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和砥礪奮進,學校綜合實力雄厚,人才培養成效突出,科學研究成果豐碩。目前北理的優勢學科主要有哪些?
胡海巖:北京理工大學的前身是1940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自然科學院。新中國成立后,學校成為國家首批確立的16所重點大學之一,全國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學之一,也是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校。2000年,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建設行列”,成為國家第10所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70年來,北理始終將自身的發展與國家的重大需求緊密結合,秉承延安精神,充分發揮國防科技優勢,在特色發展的道路上取得突出成績,形成了一批服務國防科技發展,服務國家工業化、信息化建設需求,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
學校在精確打擊、高效毀傷、機動突防、遠程壓制、軍用信息系統與對抗等國防科技領域的研究代表了國家水平,在電動車輛、仿生機器人、空間自適應光學、綠色能源、現代通信、工業過程控制等軍民兩用技術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北京奧運會和2009年國慶閱兵展示了學校的部分最新科研成果。“十一五”以來,學校已獲得16項國家科學技術獎。
記者:學校的特色發展目標定為“強地、揚信、拓天”,看似簡單的六個字包含了哪些內容?學校進一步發展有何規劃和目標?
胡海巖:“強地、揚信、拓天”是學校未來的特色發展目標和路徑,是指重點建設好地面武器類、信息電子類、航天類三個主干學科群,打造引領國防科技發展的主干學科和服務于工業化、信息化的優勢學科,努力為國家工業化、信息化、國防現代化建設,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
校第十三次黨代會確立了學校中長期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經過“十二五”建設,在學科專業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學生培養質量、人均科研產出、學術論文質量等方面居于國內研究型大學前列,成為國內一流理工科大學;到2020年,經過“十三五”建設,學校在特色學科建設、領軍專家匯聚、創新人才培養、原創科研成果、校園文化建設、社會服務貢獻等方面都有較大提升,若干重點發展領域躋身亞洲領先地位,成為理工為主的亞洲一流大學;到2040年,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理工為主的世界一流大學。
人文精神是指路之燈
記者:當前,理工科院校興辦文科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理工科院校興辦文科的困難在哪里?
胡海巖:理工科大學興辦文科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這涉及理工科大學的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體現了理工科大學的建設和發展思路。
對于理工科大學,興辦高水平的文科確實存在困難,比如說建設理念問題、建設資金問題、評價機制問題、投入產出問題、招生就業問題等等。通常,理工科大學興辦的文科處于配角,其建設和發展受到一定束縛,文科對理工科的促進作用也被大打折扣。
記者:北理目前有哪些文科院系?如何進一步發展文科?
胡海巖:我認為,重點理工科大學應該積極思考如何建設高水平文科,這種建設應該是基于理工科發展優勢的基礎上開展的建設,是有針對性的建設,是內涵發展式的建設,建設的重點是要使目前薄弱的文科和優勢的理工科形成互動。因此,北理提出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堅持理工并重、工理管文協調發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在發展好優勢理工科的同時,積極引導和推動文科的自身發展。文科建設要符合其特有的發展規律,要為學校的人文精神和價值追求提供智慧和力量,要為國家工業化、信息化和國防現代化提供經濟、管理、法律等方面的支持。
北理設立的人文與社科學部試圖為文科建設營造更加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政策、評價與激勵機制,使學校現有的管理與經濟、法學、人文、外語、藝術設計等文科學院能夠借助學校理工科發展的優勢,走特色發展之路,同時對學校整體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記者:大學應當是傳承文明的場所,弘揚先進文化的主導力量。在理工科院校,經常提到的一個詞叫做“科學精神”,然而“人文精神”相對薄弱。您如何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
胡海巖:大學與文化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大學從誕生之日起,就承載了傳承文化和探索真理的神圣使命。對于理工科大學而言,我們談及較多的是探索真理的目標,科學精神正是在探索真理道路上師生們必須具備的素質。因此,理工科大學尤為重視和強調科學精神,似乎對于人文精神和文化傳承缺少明確的要求。
我認為,這只是一種表象。理工科大學對于文化建設和人文精神的追求與渴望同樣執著和強烈。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絕不是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可以說,科學精神教導我們做事,人文精神教導我們做人;科學精神指引我們走好學術追求之路,人文精神指引我們塑造完美人格之心。如果把科學精神比喻為成長的路的話,那么人文精神則是道路上的燈。
科技與人文相似相通
記者:您曾向研究生介紹如何欣賞技術科學之美,闡述了技術科學與美學的關系。您認為,怎樣從科技的視角看人文,或者怎樣從人文的視角看科技?
胡海巖:科技與人文確實有相似和相通之處。先以技術科學為例,它具有統一性、簡潔性、對稱性、奇異性等典型的美學特征,而美學屬于藝術與哲學的范疇。再以信息時代的藝術為例,其發展得到了最現代的聲、光、電、計算機及網絡技術支持,甚至獲得了分形幾何學等前沿科學的引領。至于當代社會科學的發展,已聚焦于能源、環境、健康等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經濟、管理、法律、倫理方面的新問題。如果從創造性的角度去看,科技和人文更是相通的,其最高追求都是可以造福人類的原創性。
具有較高品位的科技人員,往往善于從人文視角看科技,強調人文對于科技的促進作用。同樣,許多具有遠見的人文學者日益關注當代科技發展,并將其引入人文教育和創作。
因此,從人文角度看科技,不僅對于科技發展有積極作用,而且對于人文發展有積極的反哺功效。在科技研究中,需要沿著欣賞完美、發現不完美、探索更高層次的完美的螺旋式道路去攀登,從而不斷創造新的輝煌。同樣,在人文探索中,需要沿著遵循規律、打破規律、尋找更高層次的規律的螺旋式道路去探索,期待持續創造優秀作品。
北理將堅持“理工并重、工理管文協調發展”,在強調和突出理工學科建設發展的同時,十分關注和重視人文和社會科學學科協調發展。這種積極作用在不久的將來不僅會體現在學科建設上,對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作用也將日益顯著。
大學之務根于思想立校
記者:您曾在國外著名大學工作,這一海外留學經歷是否為您治校提供了不同理念?您認為,國外高校有哪些好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胡海巖:現在很多人在談及國內外大學的異同時,注重在兩者的辦學體制、辦學主體、辦學目標等具體的大學建設要素上進行對比和分析。客觀地看,我國高等教育在恢復高考后的三十多年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人民受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有了極大增強,在建設和發展中十分注重借鑒國外大學的成功經驗。
1992年至1994年,我在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力學研究所任洪堡基金研究員,使我比較全面和深刻地領略了德國大學的求實氣氛。1996年至1997年,我在美國Duke大學擔任訪問教授,充分感受了美國一流大學的創新追求。結合十多年前的感受,今天我更愿意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談中外大學的異同。大學的發展必須具有國際化視野,必須面向世界,走開放辦學、合作交流、學習借鑒、勇于創新的道路。因此,國外大學好的做法需要我們借鑒和學習,這對于我們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大有裨益。
舉例來說,國外大學的體制和機制較好地體現了教授治學。教授是教學和科研的主體,是否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關系到大學能否有效完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政校分開、管辦分離,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新型關系。這將為高等學校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高校必須及時改革學校內部的體制機制,以適應未來發展。
近年來,北理日益重視教師的主體地位,大力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深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努力構建依法治校、教授治學、科學管理、民主監督的內部體制結構。學部制度建設就是我校積極探索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一種新形式,已獲得教授群體的普遍認可。
記者:您心目中的理想大學是什么樣子的?
胡海巖:作為一名校長、一名學者、一名教師,我認為:大學之務,根于思想立校;學者之道,在于探索求真;教師之責,源于教書育人;為人之品,當奉獻社會國家。因此,我曾將大學比喻為一本書、一首詩和一幅畫,大學的精彩在于書中的真理和創新,在于詩中的品格和責任,在于畫中的豐富和多姿。這正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