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方程式賽車讓大學生不再紙上談兵
發布日期:2012-12-19 閱讀次數:

今年8月,一年一度的德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再次拉開帷幕。一支由15名學生和2名老師組成的北京理工大學北京汽車車隊出現在了德國霍根海姆賽車場上,成為第一支登陸歐洲賽場的中國高校車隊。他們所帶來的2011年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冠軍賽車“黑鯊”, 在德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上大顯身手,在國際賽事上展現出了中國大學生的良好風貌。據悉,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在全世界共有9個國家舉辦,德國站憑借其參賽隊最多、參賽學生最多,被公認為是世界上該項賽事的最高水平。
“我們每設計一個零件就是在完成一個產品的設計”
“北理工方程式車隊成立于2009年8月,目前學生車隊已經參加了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日本大學生方程式汽車比賽、德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等多項賽事,都獲得了不俗的成績。”北京理工大學方程式賽車隊指導老師董路寧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據了解,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Formula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簡稱FSAE),是由各國汽車工程師協會舉辦的面向在讀或畢業7個月以內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舉辦的一項學生方程式賽車比賽,要求在一年的時間內制造出一輛在加速、剎車、操控性方面有優異表現并且足夠穩定耐久、能夠成功完成規則中列舉的所有項目的業余休閑賽車。自1979年創辦以來,FSAE目前已發展成為每年由多個國家舉辦的、數百支來自全球頂級高校車隊參與的青年工程師盛會。
據董路寧介紹,賽前車隊通常用8至12個月的時間設計、制造、測試賽車。FSAE系列賽將挑戰本科生、研究生團隊構思、設計與制造小型方程式賽車的能力。為了達到比賽的目的、學生可以把自己假想為設計人員,某一制造公司聘請他們為其設計、制造和論證一輛用來評估該公司某一量產項目的原型車,預期的銷售市場是周末業余汽車比賽。因此,該車必須在加速,制動和操控性能方面表現出色;必須成本低廉、易于維修、可靠性好;要美觀、舒適,零部件也需要有通用性。假如制造企業計劃每天生產四輛該型車,要求該量產條件下每輛車耗資應低于2.5萬美元。
“對于方程式賽車來說,賽車時刻處于極限行駛的狀態,我們在設計每一個零部件的時候都要對賽車負責、對車手負責,因此我們每設計一個零件就是在完成一個產品的設計,不論從性能、外觀還是成本上都要達到最優,因此評判標準不再是考試時的60分與90分的區別,而是行與不行的把握。”參與北京理工大學方程式車隊賽車“黑鯊”設計的一位大學生如是說。
機械創新創業實踐中心助力人才培養
“大學生方程式賽車項目在國際上被譽為學界的F1,多年來一直在機械類學科創新活動中具有較高的地位,而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就在于這個項目獨特的競賽規則。”董路寧說。
他介紹說,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的比賽內容包括動態賽和靜態賽兩大部分,其中動態賽更多的是比拼賽車的真實性能,也就是賽車隊的硬實力,而靜態賽包括設計報告、營銷答辯和成本分析三個項目,也就是賽車隊的軟實力,因此要想在這項比賽中脫穎而出,賽車隊的綜合實力是關鍵。
“通過兩屆中國賽奪冠的經驗來看,北京理工大學方程式賽車隊的優勢在于車隊的‘公司化’管理。”董路寧告訴記者,車隊每年的隊員人數在30人左右,其中從事技術工作的人在20人左右,其余的10人則負責整個團隊的的運營,其中包括管理組、靜態組、宣傳組等,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保證車隊的正常運行。“這就好比一個公司,賽車做的再好,賣不出去也是白搭,所以管理層的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由于方程式這個‘公司’是以產品參加比賽為最終目的的團隊,所以產品的好壞就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為了保證產品的設計、生產、測試等工作的順利開展,全隊30多個人必須要嚴格按照時間規劃來開展各項工作,這對于平時各自為戰的同學們是個不小的挑戰。”董路寧說,“一開始學生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配合別人的工作,但是一個項目下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實踐能力都大幅度提升。正是機械創新創業實踐中心給他們搭建了平臺。”
據悉,對于北京理工大學這樣一個工科實力出眾的大學來說,機械類學科學生的培養是學校一直重點探索的課題之一。針對機械類學科人才培養的特點,北京理工大學成立了大學生機械創新創業實踐中心以培育、扶持與機械領域相關的創新項目和學生活動,目前已有方程式賽車、節能車、智能車、機械賽、工程訓練大賽等項目和競賽團隊在中心開展活動。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技能
“當代大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是很強的,他們對于知識的渴望已經超過了課堂教學所能傳授給他們的范圍,因此大學生實踐創新活動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視,各種領域的競賽也是層出不窮,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更加充分的利用校內外資源,提升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以滿足建設國家對人才方面的巨大需求。”董路寧對記者說。
董路寧認為,實踐中心在學生的能力培養方面主要發揮了創新思維和實踐技能的培養作用。其中創新思維的培養又主要從兩個方面開展,一方面實踐中心配有指導教師團隊,由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優秀青年教師組成,在學生開展創新活動的過程中能夠給予一定的專業領域的指導;另外一方面,實踐中心為不同項目的同學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大家可以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結合以上兩種途徑,實踐中心可以對學生的創新活動進行一定的引導,幫助新同學和新項目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樹立正確的創新意識,實現在不過分干預學生自主開展創新活動的同時完成對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效果。
他介紹說,為給學生實踐活動提供充足的條件,實踐中心配備了虛擬仿真工作站和基礎型加工設備,通過定期開展的培訓活動,幫助同學們掌握相關專業技能,實現了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同時針對學生創新活動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實踐中心通過整合相關資源,加強與各專業實驗室的合作,以實現對學生個性化、全面化的培養,解決了學生綜合能力培養資源分散化的問題。
另據了解,為確保各學生創新團隊和創新項目的規范化管理,學校聘用專職教師負責實踐中心的管理。董路寧認為,通過聘用專職教師負責實踐中心實現了長期的目標管理。“由于學生創新活動具有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往往在長期開展的項目中會出現團隊運行上的問題,這時實踐中心的長期管理就能發揮一定的作用,幫助學生團隊合理、有序的完成人員交替,保證創新活動的長期發展。”
他表示,通過對創新項目的管理,實踐中心可以掌握豐富的項目資源,在對往屆資源的整理的基礎上,可以孕育和發現新的創新點和創新項目,從而幫助更多的同學參與創新實踐活動,實現實踐中心在人才培養覆蓋面上的不斷擴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