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王小謨談大學生活 勉勵青年努力奮斗圓中國夢
發布日期:2013-04-11 閱讀次數:
——北理工師生與2012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對話實錄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網 編輯:黨委宣傳部 和霄雯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網 編輯:黨委宣傳部 和霄雯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聯合舉辦“對話2012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小謨院士報告會”。
王小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杰出校友、兼職博士生導師,央企科技創新和國防科技創新的領軍人物。在今年1月18日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王小謨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胡錦濤向他頒發了獎勵證書。
上世紀60年代,王小謨大學時代結束,正值中國開始建設國防工業的“三線”,包括他在內的相當一部分畢業生被分配到西南、西北等條件艱苦的地方工作。他們無怨無悔地放棄大城市的生活,為中國的國防事業付出畢生精力。在其后50年的科技生涯中,王小謨帶領團隊先后研制了中國第一部三坐標雷達、中國第一代機載預警系統,引領實現了國產預警機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并進入國際先進水平行列,被譽為“中國預警機之父”。此次報告會上,王小謨院士和母校師生進行了現場互動。
未來的紅色國防工程師,歡迎你們
問:在多年從事科研的過程當中,您感覺大學生活給您帶來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答:學校五年,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記得當年我被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錄取,發給我的錄取通知書有一句話,我一輩子都忘不了。就說:歡迎你!未來的紅色國防工程師。
我們學校是一個紅色國防工程師的搖籃,當時我們學校就是這樣一個氣氛,我想我們學校有延安的傳統,來了以后,我覺得這兒是我們人生參加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大學。我們小學中學都是在父母監控下,都是小孩或者算青年吧,真正獨立開始生活是從大學開始,第一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們學校有一個好的革命傳統。一進來就進了紅色國防工程師的搖籃,成為我們人生的第一站。從那時起,我們今后人生的目標,就是獻身于國防,給國防工業添磚加瓦。這就是我們當時的一個理想。現在看來這個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那時候,我們不會想到得什么獎,因為國防工程師是默默無聞的,是無名英雄。當時我們的教育也是這樣的。首先學校的氛圍在理想和追求上給了我們很大的教育,所以,我們在一個大的環境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很好的理念。另外,工科學校也給我們全面的鍛煉,北理工各種活動多,也比較注重集體精神,像我們就有晚自習,不來的時候還要批評,所以 ,這個集體主義也比較好。我們當時是無線電系學的定位專業,配的教室都是一流的,全國出名。因此,我們在學術上學的也很好。
我一二年級時3分4分多,到了三年級以后優就多了,說明在這個環境下有了成長。我們學校在當時是德智體三方面發展。第一是教育我們,第二是給了我們好的身體,給了我們比較好的知識,使我們在后面50年的生涯中能夠做得更好。我在學校學習雷達,出來也搞雷達,一直搞到現在。
問:您是北理工信息電子學院的兼職博士生導師,北理工培養了您,您現在也在培養學生。那么在整個培養學生的過程當中,您對學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和素質是最看重的?
答:我覺得有兩條:第一條是有追求目標。學生首先要有一個很好的目標。我帶的博士生有12位,大部分都很好。第二條是自學能力。到博士這個階段,我認為需要鍛煉自學能力,給你一個題目,從查資料到分析資料,再到提出自己的意見,你自己要知道怎么搞,這是最重要的。這就首先要有自己明確的目標,有追求以后,自己才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有一些特別好的博士生,我也向他們學習了很多東西,互相一討論以后,就把整個事情提高了。所以,我覺得最重要還是第一條,一定要有追求。沒追求,就是想混一混,混一個博士畢業,現在也很難混。
德智體全面發展,別死讀書
問:小謨院士在學校里面不單是學習上努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很開朗,很活潑。參加很多社團活動,京劇團,我們一個宿舍的記得很清楚,你經常在床上拉胡琴。16個人的宿舍,大家相處得很和諧。參加京劇團還成為京劇團的臺柱。當時北京理工京劇團在北京高校里面還是很有名氣的,又參加了摩托車隊,車隊很有影響力,甚至還拿過高校比賽第一名。你是不是也能在這方面分享一下你的經驗啊?
答:德智體全面發展,別死讀書。在摩托車隊有一幫運動員,去開啊,去沖啊,活動也多,朋友也多。
問:你得了國家最高科技獎,是咱們學校的光榮,更是咱們班同學的光榮。但是不論成就高低,沒有學校的培養也不會有我們的今天。大家可能不知道,當時我們班是老院長魏思文親自抓的“試驗田”,配備的是最好的老師。今天小謨拿到了國家最高科技獎,也應該說是這個“試驗田”結出的最絢麗的果實。小謨,你現在記憶最深的老師是誰?
答:有好多很深刻的,特別是二級教授,教物理的蔡鳳興。還有孫樹本教授,我剛才看了成績單,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只有一科是優秀,就是數學,說明他教的也好。他講的一句話影響我最深刻,基本結課的時候,他對我們講,“憑借你們現在的水平,完全可以自己往前走了”。他確實把我們帶進了門,后來多數時候都用到數學。
問:您能再跟我們談談當時學校的學習氛圍是什么樣的嗎?
答:學校是有一個非常好的學習風氣,大部分人晚上都到圖書館搶座位,不懂的時候就互相討論,北理工晚自習還要點名。我們在這樣一種氛圍底下,感覺非常好。這個氛圍是要自己去抓住機遇,沒有人強迫你怎樣怎樣,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就好好學習,有了好的信念。
把信息產業做強做大,做出貢獻
問:作為當年五系的畢業生,現在又是咱們信息與電子學院的博導,您對于學院將來的發展,有什么希望嗎?
答:電子信息發展的非常快,2012年電子信息總的產值是十一萬億,占我們國家總產值的百分之二十三。這是很大的一個產業了,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的芯不是中國芯。每個人都使用計算機,但是計算機的芯不是我們自己的,我想我們做電子信息的要不斷的去努力,不但要做電子信息的大國,更要為做電子信息的強國而努力,這個任務落到在座各位身上了。希望大家為了這樣一個目標努力奮斗,在不長的時間內,能夠圓我們的中國夢,在電子信息產業上,不但是產值最高,還是技術第一。
把基礎打好,走好人生第一站,我想我們電子信息產業大有機會。上個禮拜和清華的教授聊天,他們學校有一個政策,最近信息產業發展的很快,他們允許學生出去打工兩年,期間保留學籍。這兩年如果成功了,就不用回來了,失敗了,還可以回來繼續讀書。
信息產業大有可為,希望大家珍惜四年時間,把產業做強做大,做出貢獻。
問:小謨學長,今天是一個難以忘懷的日子,您這次榮歸母校,我相信您肯定有一些感悟,相信母校的師生們也希望能聆聽到您對他們的期望。
答:學校16個字的育人理念,通俗一點,就是德智體,要有高遠的理想,精神的學術,強壯的體格,德智體全面發展,最后心境很重要,就是把三方面概括起來了,要是沒有一個好的心境,沒有一個很好的理念,很難發揮。希望全體師生以這16個字為理念,更進一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鏈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3-04/11/content_198738.htm?div=-1
(審核:王征)
王小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杰出校友、兼職博士生導師,央企科技創新和國防科技創新的領軍人物。在今年1月18日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王小謨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胡錦濤向他頒發了獎勵證書。
上世紀60年代,王小謨大學時代結束,正值中國開始建設國防工業的“三線”,包括他在內的相當一部分畢業生被分配到西南、西北等條件艱苦的地方工作。他們無怨無悔地放棄大城市的生活,為中國的國防事業付出畢生精力。在其后50年的科技生涯中,王小謨帶領團隊先后研制了中國第一部三坐標雷達、中國第一代機載預警系統,引領實現了國產預警機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并進入國際先進水平行列,被譽為“中國預警機之父”。此次報告會上,王小謨院士和母校師生進行了現場互動。
未來的紅色國防工程師,歡迎你們
問:在多年從事科研的過程當中,您感覺大學生活給您帶來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答:學校五年,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記得當年我被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錄取,發給我的錄取通知書有一句話,我一輩子都忘不了。就說:歡迎你!未來的紅色國防工程師。
我們學校是一個紅色國防工程師的搖籃,當時我們學校就是這樣一個氣氛,我想我們學校有延安的傳統,來了以后,我覺得這兒是我們人生參加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大學。我們小學中學都是在父母監控下,都是小孩或者算青年吧,真正獨立開始生活是從大學開始,第一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們學校有一個好的革命傳統。一進來就進了紅色國防工程師的搖籃,成為我們人生的第一站。從那時起,我們今后人生的目標,就是獻身于國防,給國防工業添磚加瓦。這就是我們當時的一個理想。現在看來這個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那時候,我們不會想到得什么獎,因為國防工程師是默默無聞的,是無名英雄。當時我們的教育也是這樣的。首先學校的氛圍在理想和追求上給了我們很大的教育,所以,我們在一個大的環境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很好的理念。另外,工科學校也給我們全面的鍛煉,北理工各種活動多,也比較注重集體精神,像我們就有晚自習,不來的時候還要批評,所以 ,這個集體主義也比較好。我們當時是無線電系學的定位專業,配的教室都是一流的,全國出名。因此,我們在學術上學的也很好。
我一二年級時3分4分多,到了三年級以后優就多了,說明在這個環境下有了成長。我們學校在當時是德智體三方面發展。第一是教育我們,第二是給了我們好的身體,給了我們比較好的知識,使我們在后面50年的生涯中能夠做得更好。我在學校學習雷達,出來也搞雷達,一直搞到現在。
問:您是北理工信息電子學院的兼職博士生導師,北理工培養了您,您現在也在培養學生。那么在整個培養學生的過程當中,您對學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和素質是最看重的?
答:我覺得有兩條:第一條是有追求目標。學生首先要有一個很好的目標。我帶的博士生有12位,大部分都很好。第二條是自學能力。到博士這個階段,我認為需要鍛煉自學能力,給你一個題目,從查資料到分析資料,再到提出自己的意見,你自己要知道怎么搞,這是最重要的。這就首先要有自己明確的目標,有追求以后,自己才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有一些特別好的博士生,我也向他們學習了很多東西,互相一討論以后,就把整個事情提高了。所以,我覺得最重要還是第一條,一定要有追求。沒追求,就是想混一混,混一個博士畢業,現在也很難混。
德智體全面發展,別死讀書
問:小謨院士在學校里面不單是學習上努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很開朗,很活潑。參加很多社團活動,京劇團,我們一個宿舍的記得很清楚,你經常在床上拉胡琴。16個人的宿舍,大家相處得很和諧。參加京劇團還成為京劇團的臺柱。當時北京理工京劇團在北京高校里面還是很有名氣的,又參加了摩托車隊,車隊很有影響力,甚至還拿過高校比賽第一名。你是不是也能在這方面分享一下你的經驗啊?
答:德智體全面發展,別死讀書。在摩托車隊有一幫運動員,去開啊,去沖啊,活動也多,朋友也多。
問:你得了國家最高科技獎,是咱們學校的光榮,更是咱們班同學的光榮。但是不論成就高低,沒有學校的培養也不會有我們的今天。大家可能不知道,當時我們班是老院長魏思文親自抓的“試驗田”,配備的是最好的老師。今天小謨拿到了國家最高科技獎,也應該說是這個“試驗田”結出的最絢麗的果實。小謨,你現在記憶最深的老師是誰?
答:有好多很深刻的,特別是二級教授,教物理的蔡鳳興。還有孫樹本教授,我剛才看了成績單,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只有一科是優秀,就是數學,說明他教的也好。他講的一句話影響我最深刻,基本結課的時候,他對我們講,“憑借你們現在的水平,完全可以自己往前走了”。他確實把我們帶進了門,后來多數時候都用到數學。
問:您能再跟我們談談當時學校的學習氛圍是什么樣的嗎?
答:學校是有一個非常好的學習風氣,大部分人晚上都到圖書館搶座位,不懂的時候就互相討論,北理工晚自習還要點名。我們在這樣一種氛圍底下,感覺非常好。這個氛圍是要自己去抓住機遇,沒有人強迫你怎樣怎樣,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就好好學習,有了好的信念。
把信息產業做強做大,做出貢獻
問:作為當年五系的畢業生,現在又是咱們信息與電子學院的博導,您對于學院將來的發展,有什么希望嗎?
答:電子信息發展的非常快,2012年電子信息總的產值是十一萬億,占我們國家總產值的百分之二十三。這是很大的一個產業了,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的芯不是中國芯。每個人都使用計算機,但是計算機的芯不是我們自己的,我想我們做電子信息的要不斷的去努力,不但要做電子信息的大國,更要為做電子信息的強國而努力,這個任務落到在座各位身上了。希望大家為了這樣一個目標努力奮斗,在不長的時間內,能夠圓我們的中國夢,在電子信息產業上,不但是產值最高,還是技術第一。
把基礎打好,走好人生第一站,我想我們電子信息產業大有機會。上個禮拜和清華的教授聊天,他們學校有一個政策,最近信息產業發展的很快,他們允許學生出去打工兩年,期間保留學籍。這兩年如果成功了,就不用回來了,失敗了,還可以回來繼續讀書。
信息產業大有可為,希望大家珍惜四年時間,把產業做強做大,做出貢獻。
問:小謨學長,今天是一個難以忘懷的日子,您這次榮歸母校,我相信您肯定有一些感悟,相信母校的師生們也希望能聆聽到您對他們的期望。
答:學校16個字的育人理念,通俗一點,就是德智體,要有高遠的理想,精神的學術,強壯的體格,德智體全面發展,最后心境很重要,就是把三方面概括起來了,要是沒有一個好的心境,沒有一個很好的理念,很難發揮。希望全體師生以這16個字為理念,更進一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鏈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3-04/11/content_198738.htm?div=-1
(審核:王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