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周立偉:什么樣的聰明最可貴
發布日期:2013-04-24 閱讀次數:
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 作者:周立偉 編輯:黨委宣傳部 和霄雯
周立偉
“敗壞性的聰明”不知不覺侵蝕著人和科學共同體,并使社會公共道德的底線一步一步下降。
中國人和猶太人是被世界上公認為最聰明的民族。公元3世紀到16世紀,中國的科技遙遙領先于世界;而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正是猶太人,諾貝爾獎獲得者猶太人獨占鰲頭。
在對科學問題的整體把握上,中國科學家絲毫不遜于西方科學家。但有位哲人說過這樣的話:“中國人太聰明,太善于綜合,是‘天生的辯證法家’,因而不肯像希臘人那樣去建立文法學、邏輯學、幾何學之類的笨功夫,對事事物物分門別類,深鉆細研,因而發展不出現代科學來。”
解放前后我在上海讀中學,那時,同學間談論的“聰明”是指“腦筋急轉彎快,做什么事不吃虧,讀書不花氣力可老得高分”的那類人。幾十年下來,我慢慢地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聰明:做學問舍得下苦功夫、笨功夫。我曾為我們民族的聰明而自豪,但當今國人的聰明是否像俄羅斯諺語所說的那樣:“夠狡猾的了,像中國人一樣”?
十幾年前,美籍華裔科學家楊振寰教授來華講學,與他相識后,經常通信閑聊,我們討論起“聰明”的問題,當然是針對科教界的人和事了。
他對我說,聰明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建設性的聰明,另一種是敗壞性的聰明。我把他的意見抄在下面:
建設性聰明是聰明 敗壞性聰明不是聰明
什么叫建設性聰明? 什么叫敗壞性聰明?
心胸寬廣 心胸狹隘
互相信任 不信任別人
互相合作 不合作
互相幫助 不愿意幫助別人
富于同情心 沒有同情心
等等… 狡猾
自私
等等…
我們主要是從道德和價值觀的層面而不是從智力的角度來評論聰明。我們深深感到,在人的性格中支配其行為的情感、意志等以情緒為特征的非智力因素以及由此所表現的“聰明”,往往會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在一個科研團隊中,寬容大度、善于合作、富有團隊精神的人往往更能夠充分體現個人的價值;而見利忘義只想個人爭利、不善與人合作的人,總想多占些便宜的人,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會走得太遠。
從道德層面上來看,某些業務能力強通常被稱為聰明的人,僅為有利于自己而玩弄的種種聰明,屬于楊振寰先生所說的“敗壞性的聰明”。
學生中有一些議論我聽了很寒心:“不要太傻了,千萬別(在學習上)幫助別人,他(她)若成功就是使自己多了一個競爭對手。”“吃虧的事、無利的事一定不干。”“千萬不要那么犯傻,去做公益事情,服務了別人,影響了自己。”“不要相信任何人,人都是自私的。”……這樣的人,無論他(她)多么聰明,能被人民和社會接受嗎?能真正為國家作貢獻嗎?但愿他們能早點醒悟。
我認為,楊振寰先生所列舉的“敗壞性的聰明”的一些表現,僅是利己而沒有達到害人的地步,主要是在認識上或人品上的一些缺陷,或者說,是在道德和價值觀層面上出了一些問題。但如果不覺悟、不加以控制,為了利己而去犧牲別人,甚至觸犯社會公共道德的底線,“敗壞性的聰明”是很容易走向“毀滅性的聰明”的。請看今日學界,一些人利欲熏心,把自己所謂“聰明”的手段用到邪門歪道上。實際,這樣的“聰明”已經突破了傳統觀念和道德框架,甚至破壞社會公共道德底線,變成陰謀詭計,以至觸犯法律、危害社會,最后“毀滅”了自己。
楊振寰先生和我都一生獻身于教育和科學事業,在我們看來,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或以科學為職業的人,最主要的品質是誠實和正直以及專注于學術,聰明并不是最主要的。誠實和正直是保障知識可靠性的前提和基礎。科學需要絕對的誠實和格外的正直,科學不能容忍任何不誠實和不正直的行為;科學追求的是客觀真理。誠實和正直是一種高貴的品行,這樣的人,心地是純潔的、沉靜的,人格是高尚的、無私的;誠實和正直的人最接近科學和大自然的真實。其次,對科學人來說,專注于學術是獲得科學成就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只有專心致志、如癡如醉投入研究,一旦確立了自己的志向而終生追求無悔的人才能有所成就。
我深深感到,當今我國的青年學人并非缺乏創新的才能、聰明和智慧,也并非缺少科學研究的條件,當前主要的問題是潛心學術的專注程度不夠。我們天天大呼創新和創造,卻不問創新和創造從何而來。其實,人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才能是研究學問非常專注、非常投入而積累的一種效益。只有把思維強烈聚焦到所研究的事物上,才有可能激發出創新的火花。
讓我們再看看猶太人。從1900年到2006年,27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121名猶太科學家,這絕不是偶然的。猶太人的誠實和正直,以及他們的專心致志為世人所不及。猶太傳統文化鼓勵爭辯、發表看法與冒險挑戰,但性格上“溫恭謙退”,專注學術,孜孜追求,悉心鉆研,淡泊名利。我深深感到,在做學問方面,我們和猶太人之間最大的差距是,他們把聰明用到做學問上,心地單純;我們把聰明用到人際關系和謀取私利上,心地復雜。
當前中國社會的高度競爭,人們施展的各種各樣所謂“聰明”的手段已不是楊振寰先生和我這一代人所能想象和理解的了。看看現在的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無論教學科研以及單位和個人的前程,都有各種各樣的利益在誘惑著、驅動著。利益驅動的動力,使本是公平的競賽和競爭,也不按游戲規則出牌了,學術不端乃至學術腐敗的各種現象出現了。“敗壞性的聰明”不知不覺在侵蝕著人和科學共同體,并使社會公共道德的底線一步一步下降。于是,在學界,極有可能使一些遵守道德與規則的人,具有“建設性聰明”的人,往往吃虧和失敗,從而失去社會競爭力。在一個講究和諧社會的環境中,公共道德與公平競爭如果淪落到這個地步,真是非常可怕。
不過,我還是相信,到頭來,這種王熙鳳式的“聰明”——“敗壞性的聰明”和 “毀滅性的聰明”兼而有之的人,大都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正如培根在《談利己之聰明》一文中所說:“為利己而玩弄的諸多聰明,說到底是一種敗壞的聰明。它是老鼠的聰明,因大屋將傾,鼠必先逃之;它是狐貍的聰明,因獾掘洞穴,狐占而居之;它是鱷魚的聰明,因其欲食之,必先哭之。但值得指出的是,那些(如西塞羅筆下之龐培)除自己之外誰也不愛的人,到頭來往往都可嘆可悲;盡管他們總是為自己而犧牲他人,并自以為已用其聰明縛住了命運的翅翼,但他們終歸也會變成無常命運的祭品。”
幾十年來,我見到不少所謂“聰明人”,他們玩弄所謂的“聰明”,總是為利己而不惜犧牲他人,盡管有時一時得逞,但其結局總不是那么美妙。而那些被認為“不那么聰明的老實人”,或被所謂“聰明人”看成是“傻子”的人,他們踏踏實實,坦蕩真誠,埋頭苦干,一絲不茍地努力學習和工作著,盡管便宜似乎被所謂“聰明人”捷足先占了,但成功者的行列最終不乏他們的身影。
鏈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3/4/272059.shtm
(審核:張愛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