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教育名家南方論劍共繪教育現代化藍圖
發布日期:2013-07-26 閱讀次數:
來源:光明網 編輯:黨委宣傳部
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現代化路在何方?
黨的十八大明確要求,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當前,我國正處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攻堅階段,如何盡快在教育領域實現現代化,應對經濟全球化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挑戰?近日,首屆南方教育高峰年會在廣州召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袁振國,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副廳長魏中林,省教育研究院院長湯貞敏與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郭大成、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澳門大學校長趙偉、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傳啟等來自全國各地的近300位政府官員、知名學者、高校領導、教育實踐精英云集論劍,探討全球化背景下區域教育現代化暨中國南方教育高地建設理論與實踐問題,為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把脈切診、同繪藍圖,積極為解決區域教育現代化面臨的現實難題提出富有啟發性的設想和方案,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夢想研討方法和途徑。
教育現代化之夢,我們還有多遠
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領域、不同層面、不同視角,對教育現代化的基礎理論和政策實踐進行了深入研討,展示了對教育現代化的最新探索,深入研討了新時期教育現代化過程中的公平與質量、競爭與合作、國際化與本土化、傳承與創新等問題。
“教育現代化,這個概念非常具有中國特點。”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袁振國在主題演講中說,“它會成為由中國推動的國際概念。”他將教育現代化的目標概括為四個方面:公平、質量、制度和體系。他透露,當前教育部正在制定國家教育現代化的指標體系,我國不少地方都在積極探索、推進教育現代化的路徑和辦法。“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行教育現代化。這個是教育發展的旗幟,也是教育夢的具體內容和重要載體。”他強調,教育現代化固然要增加投入、加大發展力度,但更重要的是深化改革,通過改革推動教育的發展,建成一個更加具有活力的現代化教育。
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認為,要把實現教育現代化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題中之義,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和保障。他在主旨演講中表示,教育“創強爭先建高地”,是廣東今后一個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總目標。通過創建教育強省,爭當教育現代化先進區,努力把廣東打造成為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先行先試高地、前沿教育思想理論的形成與實踐高地、高素質人才的集聚培養高地、先進文化的創新引領高地、高新科技的創造運用高地、科學發展的人才支持與智力保障高地。力爭到2018年,全省總體上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院長湯貞敏認為,教育現代化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進程,站在全球化的視角研究世界和國內教育現代化的起源、過程和階段性特征,研究教育現代化對民族國家、經濟社會、民生福祉的戰略意義和價值,是認識和研究區域教育現代化的若干重要立足點。
區域教育現代化如何實現?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黃崴為廣東送上了涵蓋“六個轉變”的“智囊”:從普及基礎教育向普及終身教育轉變、從教育機會均等到教育全面公平轉變、從關注集體優質教育到重視個體優質教育轉變、從知識教育向創造教育轉變、從運用信息技術推進具體教學創新到運用信息技術引領教育系統變革轉變、以政府為主體的傳統教育體制向以學校為主體的現代教育體制轉變。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傳啟認為,一般而言,教育現代化包括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從學位教育向終生學習的兩次轉變、教育效率和質量的提高、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變化、教育普及率和國民素質的提高、教育公平、學生素質和國際教育地位的變化。會上還有學者提出,教育現代化動力系統是“能動型”的內在化需求和“受動型”的外在化推動以及“社會補充”中間地帶三者的博弈過程,只有三者合理歸位,才能促進教育現代化的發展。
基礎教育:重在公平與質量
基礎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重要組成部分,事關每一位學生成長成才與人生幸福,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工程,也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奠基工程。峰會對區域基礎教育現代化建設的理念、政策、實踐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級干部、新疆師范大學副校長周作宇從教育哲學的深度,提出培養中小學生自我領導力的教育才是面向未來的、進步的、解放的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的現代化。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首都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院長勞凱聲則認為,“人民群眾對于教育的利益需求在教育發展中將會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個反映不同利益群體教育要求的、多樣化的教育發展新階段正在到來”,這一新階段對于尋常百姓而言,就是要關注和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問題;而對于政府而言,就是用最公正的方式給予最大多數人以最大的關懷。
在政策與實踐層面,來自廣東、江西、廣西、湖南、海南、云南教育科學研究院(所)等單位的代表介紹了各自省(區)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經驗。專家們大多圍繞素質教育的“以人為本”展開,呼吁促進教育公平與提高教育質量。通過改善辦學條件,促進基礎教育均衡化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學校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提高基礎教育辦學質量。通過深化基礎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理念、方法。通過構建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科學的考試和評價制度,促進學校多樣化發展。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使學生能接受到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通過實現教育信息化,來推進教育教學的改革,將教育引向均衡化、現代化。
袁振國強調:“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國家戰略,是不能動搖的。也是在所有教育改革項目當中,推進最艱難的。但是在我看來,唯其艱難,才更有意義。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要讓所有人享受到同樣的義務教育。”
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
高等教育作為教育體系頂層,承擔著培養人才、創新科技、服務社會、傳承創新文化的重要職能,在教育現代化中起著引領作用。與會專家學者就高等教育協同發展、創新發展、內涵發展、國際化發展等現代化發展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認為,高等教育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應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區域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主體,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區域高等教育質量將直接關系和影響高等教育強國的建設。區域高等教育現代化有兩個理論基礎,一是教育均衡發展,“如果教育不能均衡發展,談它的現代化,這是一個奢望”;二是教育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傳統教育,往往是自己做自己的,把自己束之高樓,陽春白雪。但是現代化教育是和社會經濟發展、老百姓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郭大成提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建設中國南方教育高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建設高水平大學,加強省校合作是高等學校履行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他表示:“對于未來區域經濟的發展,除了依靠資金、土地資源投入之外,越來越多地依賴于科技的創新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使先進科學技術和高水平人才,進入區域經濟發展的主戰場。”
與會專家提出,創新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同時也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認為,創新的核心和靈魂是新思想(idea),并非知識和技能的多少;產生創新思想的過程和五個要素,即批判思維能力、想象力、洞察力、記憶力和注意力;培養創新能力需要實踐與研究相結合;在當前要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必須進行教育改革,尤其是評價模式的改革,從注重知識的多少向注重知識的創新能力與運用轉移,建立以高考為基礎的綜合評價模式,在高考中加入測試學生創新素質和能力的內容。
在為期2天的峰會期間,百余位知名專家學者圍繞教育現代化與中國南方教育高地建設的歷史定位與發展進程、理論假設與現實要求、全球化背景與未來圖景、方向與策略,區域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現代化實踐路徑等論題,作了主題演講與深入研討。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全面推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加快經濟社會現代化建設進程,基礎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我國正處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攻堅階段,迫切需要在教育領域實現現代化,應對經濟全球化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挑戰。當前,廣東正在著力實施“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戰略,教育現代化建設既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撐,也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堅實基礎和強大動力。教育要擔當“科學發展,人民滿意”的戰略任務,要以提高全體人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發展。
(記者 吳春燕 通訊員 劉慧嬋)
新聞鏈接:http://difang.gmw.cn/gd/2013-07/23/content_8366219.htm
(審核:王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