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武術少年陳如龍:能武也能文
發布日期:2013-09-25 閱讀次數:
陳如龍又一次用他熟悉的方式贏得了掌聲和關注。
今年的北京理工大學新生軍訓文藝晚會上,手持樸刀的他用一套行云流水的刀法技驚四座,“飛刀龍”的昵稱在這場晚會后不脛而走。
用年少成名來形容這個北京理工大學新晉的校園明星一點也不為過。早在今年3月,95后少年陳如龍就斬獲了全國武術套路冠軍賽傳統項目男子通臂拳冠軍。
有人說,陳如龍天分過人,但他自己并不認同。在習武10年有余的陳如龍身上,能看到武者最常見的品質:勤奮和堅持。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的陳如龍是個早產兒,為了鍛煉身體,年幼的他就被父母送去學武。于是,清晨5點鐘起床成了習慣,壓腿拉筋帶來的疼痛也逐漸被還沒長開的身板所熟悉。而那一年,他只有7歲。
進入什剎海體校后,為了控制體重,陳如龍曾堅持節食一個月,每天穿著降體服圍著什剎海跑步。那時,幾乎每個晚上他都會餓醒,甚至會餓得嘔吐。“有時候咬咬牙就堅持過去了。”說起那段經歷,陳如龍一臉平靜。那個月,他瘦了20斤。
頭頂全國武術冠軍的光壞,陳如龍卻說自己其實是個非典型武術少年。這個18歲的大男孩熱愛時尚,總是把頭發吹的很蓬松,出門一定少不了一副蛤蟆鏡。熱衷自拍的他也喜歡唱歌,還常常在“唱吧”里錄歌分享給好友。
“長相好武功也好”的他最近被導演相中,花了兩個星期拍攝了一部以他在什剎海體校的生活為藍本的微電影。電影開拍了,面對鎂光燈,這個少年冠軍卻如臨大敵,特別是拍感情戲時,陳如龍全程嚴肅的表情甚至讓導演哭笑不得。“導演挺不滿意的,看來我得再上上表演課。”陳如龍說。
雖然首次試水電影不算成功,但并不妨礙陳如龍去嘗試更多“酷”的事情,在他看來,有什么想做的就要勇敢嘗試,武術少年一樣可以“玩得酷”。
一個人孤身來到北京習武,父母總擔心陳如龍難抵大千世界的種種誘惑。但在陳如龍10年的習武生涯里,學習英語和閱讀古典文學作品幾乎填滿了他的空余時間。每天訓練結束后他都堅持自學英語,10年下來,他和美國朋友古飛鴻的交流,由最初的連蒙帶猜變成了如今的自由暢談。古飛鴻也被他學習英語的精神所打動,每年到什剎海體校學習武術的間隙還會辦英語培訓班。
休息時間,他還會閱讀古典文學作品,因為“那里能找到武術的根”。從文學作品中找到靈感的陳如龍還逐漸嘗試獨立編排武術動作。動若脫兔,靜若處子,陳如龍評價自己不僅能“武”還能“文”。
“武術能夠改變人的性格。”陳如龍一字一句地說。在同門師兄弟眼中,“十分有定力”的他領悟了中國武術的精髓:自強不息。陳如龍說,武術的真諦并非在競爭中取勝,而是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陳如龍的床頭貼著一幅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他請一位書法協會的老師為他題寫的。每天一睜眼,他就會告訴自己:“每天都要進步。”在習武中,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翻看曾經訓練的錄像帶并作對比。訓練過程中他偶爾也會急功近利,曾因訓練過狠而扭傷了腰,他的師父盧金明則告訴他:“只要方向是對的,就不怕慢。”
10年,武術正一點點改變著這個少年,更讓他明白“武道”的含義。
有一次出訪泰國,活動主辦方要求中泰雙方各出一個節目來展示本國文化。在泰國代表團接地氣的民族舞蹈后,陳如龍和他的師兄弟們以一套高難度的刀槍劍棍的組合動作“讓現場所有泰國觀眾鴉雀無聲”。
“當你走出國門,代表國家用武術交流時,中國武術就和中國畫上了等號。”也是在那一次,陳如龍想到了武術前輩陳真打破東亞病夫牌匾、橫掃虹口道場的行為,“這是武術的神奇之處,也是我們武者的‘武道’!”
“誰說我們95后靠不住?”雖然剛剛成年,但陳如龍對自己未來的道路卻有著清晰的設計。他渴望在國內慢慢推廣武術,并將武術作為自己一輩子的事業。
受陳如龍的影響,他的表妹魏愛軒10歲時也進入了什剎海體校學習,去年,小女孩還在電影《太極》中飾演一個角色,初露星相。剛剛剃了板寸的陳如龍談到表妹時笑了笑,他的心中也有著同樣的憧憬:“我推廣武術的方式也要夠‘酷’,我想像李連杰一樣拍動作電影,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武術!”
(審核:張愛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