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北理工與眾不同的舞蹈精靈
發布日期:2014-11-17 供稿:中國青年報 編輯:新聞中心 和霄雯 閱讀次數:
原文標題:與眾不同的舞蹈精靈
原文鏈接:http://zqb.cyol.com/html/2014-11/17/nw.D110000zgqnb_20141117_2-12.htm

6歲同時考入中央電視臺銀河少年藝術團舞蹈隊和北京電視臺七色光藝術團舞蹈隊,參加過多次大型演出,直到小學畢業超齡退團。在聚光燈下盡情舞蹈的感覺讓這個高挑的北京女孩非常享受,但背后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每次我都留下來比別人多壓一會兒韌帶,多練習一下”。為了能保持領舞的位置,小雨童愿意“多痛一會兒”。
相比競技性更強的獨舞,雨童更喜歡表演度更高的群舞,和一路走來相互陪伴、鼓勵的姐妹們共同完成一個作品,她說“這種感覺比自己一個人站在舞臺中央,獨享聚光燈起舞更加踏實與溫暖”。
成長于民主家庭的她與家人關系十分親密,身為核材料專家的姥爺經常對雨童的重大抉擇給出建議,卻從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她。她坦言這種潛移默化讓她收獲了很多。假期父母也會帶她到盡可能多的地方去旅游,使她得以遇見很多人,聆聽他們講述自己不同的故事,這些經歷都讓雨童慢慢找尋到自己認可的生活模式。“用一杯水的純凈面對一輩子的復雜”,這是雨童在社交網絡上的個性簽名,對此她解釋說,“純粹更能夠接納萬物,而不是渲染后的繁復”。
出生在煙雨蒙蒙的秋天,帶著父母“出類拔萃、與眾不同”的期許,有著一個充滿詩意名字的雨童,正堅持著自己對于舞蹈的熱愛,用足尖演繹閃亮的青春。
原文鏈接:http://zqb.cyol.com/html/2014-11/17/nw.D110000zgqnb_20141117_2-12.htm

雨童差點兒成為一名專業運動員,小時候曾入選北京市花樣游泳隊的她,因為媽媽希望自己接受普通文化教育,選擇了退出花游隊,繼續學習舞蹈。現在北京理工大學國際經貿專業上大三的雨童,正在做一個舞動著的精靈。
6歲同時考入中央電視臺銀河少年藝術團舞蹈隊和北京電視臺七色光藝術團舞蹈隊,參加過多次大型演出,直到小學畢業超齡退團。在聚光燈下盡情舞蹈的感覺讓這個高挑的北京女孩非常享受,但背后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每次我都留下來比別人多壓一會兒韌帶,多練習一下”。為了能保持領舞的位置,小雨童愿意“多痛一會兒”。
隨著年齡的增長,練功時打開韌帶會愈加疼痛,許多隊友的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雨童只是把頭向上揚起,讓這種并非委屈而只是源于生理疼痛的淚水留在眼睛里。“我的內心是快樂的,我也不知道這種莫名的興奮勁兒哪來的。”付出也收到了回報,去年5月,雨童第一次代表北京理工大學參加首都高校藝術體操比賽,就獲得了二級賽繩操及帶操冠軍、圈操亞軍,并獲得全能冠軍。
“我應該是比賽型選手吧,比賽前有一點緊張但上場后聽到音樂,聚光燈照在身上就有一種興奮的感覺。”在一次比賽前,排練中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失誤,馬上就要上場比賽了,雨童一遍又一遍地練習動作,直到自己滿意,“說不焦急,那是假的”。對于比賽結果,她并不是太看重,“自己做到不后悔就好”。或許因為有這樣的心態,大型比賽時雨童很少失誤。
相比競技性更強的獨舞,雨童更喜歡表演度更高的群舞,和一路走來相互陪伴、鼓勵的姐妹們共同完成一個作品,她說“這種感覺比自己一個人站在舞臺中央,獨享聚光燈起舞更加踏實與溫暖”。
2013年12月舉行全國大學生藝術體操比賽時,距離開賽不到兩個月雨童才拿到規定動作的DVD,作為隊長,她必須先學會所有動作,再教給其他隊友。雨童只用了4個周末的時間在圖書館地下室訓練,就將集體項目的動作基本掌握。
三套集體項目完成后,雨童開始對自己的個人項目發起挑戰。這也意味著雨童比別人多花幾倍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訓練,那時又正好趕上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作為舞蹈團的成員,還要進行舞蹈的編排和合練,于是每周六上午結束了藝術體操的集體訓練后,雨童都會留下來將自己的個人節目練習幾遍,休息片刻后繼續去舞蹈排練廳進行舞蹈訓練。
在率先舉行的藝術展演中,舞蹈《為了相聚》獲得北京市大學生藝術展演二等獎;隨后的藝術體操比賽,雨童包攬了個人圈操、球操、圈操的冠軍,同時獲得了個人全能冠軍,成為此屆賽事名副其實的“四冠王”。
雨童周一到周五忙于學業,為的就是周末能夠專心跳舞。在北京理工大學舞蹈團,固定的練舞時間是每周六15:00~21:00,而周日早上還有藝術體操隊3個小時的訓練。
說到自己的時間被舞蹈“霸占”,雨童說也很羨慕那些周末能自由安排時間的人,不過她表示“所有訓練都是自己選擇的,沒了舞蹈,生活就從彩色變成黑白,我不能沒有舞蹈這道陽光。”
出于對舞蹈的癡迷與熱愛,雨童在家里有時就會情不自禁地舞動起來,直到滿身大汗,對于她來說舞蹈是一種表達感情的方式,“自己也會隨著心情跳舞,這是一種生活狀態。” 這個游走于群舞與獨舞的精靈,用自己獨特的視角洞悉著生活與舞蹈的關系。
三套集體項目完成后,雨童開始對自己的個人項目發起挑戰。這也意味著雨童比別人多花幾倍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訓練,那時又正好趕上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作為舞蹈團的成員,還要進行舞蹈的編排和合練,于是每周六上午結束了藝術體操的集體訓練后,雨童都會留下來將自己的個人節目練習幾遍,休息片刻后繼續去舞蹈排練廳進行舞蹈訓練。
在率先舉行的藝術展演中,舞蹈《為了相聚》獲得北京市大學生藝術展演二等獎;隨后的藝術體操比賽,雨童包攬了個人圈操、球操、圈操的冠軍,同時獲得了個人全能冠軍,成為此屆賽事名副其實的“四冠王”。
雨童周一到周五忙于學業,為的就是周末能夠專心跳舞。在北京理工大學舞蹈團,固定的練舞時間是每周六15:00~21:00,而周日早上還有藝術體操隊3個小時的訓練。
說到自己的時間被舞蹈“霸占”,雨童說也很羨慕那些周末能自由安排時間的人,不過她表示“所有訓練都是自己選擇的,沒了舞蹈,生活就從彩色變成黑白,我不能沒有舞蹈這道陽光。”
出于對舞蹈的癡迷與熱愛,雨童在家里有時就會情不自禁地舞動起來,直到滿身大汗,對于她來說舞蹈是一種表達感情的方式,“自己也會隨著心情跳舞,這是一種生活狀態。” 這個游走于群舞與獨舞的精靈,用自己獨特的視角洞悉著生活與舞蹈的關系。
成長于民主家庭的她與家人關系十分親密,身為核材料專家的姥爺經常對雨童的重大抉擇給出建議,卻從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她。她坦言這種潛移默化讓她收獲了很多。假期父母也會帶她到盡可能多的地方去旅游,使她得以遇見很多人,聆聽他們講述自己不同的故事,這些經歷都讓雨童慢慢找尋到自己認可的生活模式。“用一杯水的純凈面對一輩子的復雜”,這是雨童在社交網絡上的個性簽名,對此她解釋說,“純粹更能夠接納萬物,而不是渲染后的繁復”。
出生在煙雨蒙蒙的秋天,帶著父母“出類拔萃、與眾不同”的期許,有著一個充滿詩意名字的雨童,正堅持著自己對于舞蹈的熱愛,用足尖演繹閃亮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