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召開“轉基因農作物生物安全研究媒體見面會”
發布日期:2015-01-20 供稿:管理與經濟學院
編輯:管理與經濟學院 霍晶 閱讀次數:
2015年1月16日下午,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 “轉基因農作物生物安全研究媒體見面會”在北京友誼賓館室召開。胡瑞法教授認為,中國轉基因技術產業化緩慢發展的現狀與公眾對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的認知有關。轉基因產品是否安全,轉基因技術產業化后美國等西方國家會不會控制我國的糧食安全,中國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與主要跨國公司競爭,這是公眾關注的主要問題。胡瑞法教授在轉基因農產品的安全性、中國轉基因研發的國際競爭力、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的影響、轉基因網絡觀點的事實真相四方面進行了專門的分析研究。
該團隊的研究成果顯示:通過對美國《科學引文索引》全部科學論文(SCI)的檢索與閱讀,得出國際上最權威的生物安全學者多數都從事了轉基因技術的安全性研究;絕大多數研究成果表明轉基因技術是安全的和可控的; 幾乎所有得出轉基因食品不安全結論的論文,均被證明是錯誤的。轉基因技術經過有始以來最為嚴格的生物安全檢測與驗證,未發現其食品安全問題,這是“定論”。
胡教授也介紹了他們團隊近年來的相關研究成果,包括我國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發具有足夠的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競爭的實力,尤其是我國的轉基因水稻研究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轉基因技術作物的商業化促進了農民增收,顯著改善了農民健康水平,將給我國帶來巨大的經濟福利。
另外,胡教授的團隊也追溯了我國傳統和新型媒體影響較大的有關“轉基因食品不安全”的觀點,部分是一些非專業人士的所謂“科學”發現,這些發現均與事實及專業理論相悖;部分觀點完全是杜撰的謠言,也有一些隔行學者的觀點則是明顯的在誤導廣大公眾。這些謠言長時間在社會上的傳播,未能得到應有的肅清,極大地誤導了廣大消費者和公眾,使轉基因生物安全陷入了無謂爭論中!胡教授團隊研究表明:有關轉基因技術安全性的結論早在轉基因技術商業化批準之前就有了,這些結論均是根據分子生物學本身發展和有關農產品安全的一系列檢測標準檢測基礎上得出的。在現有科技水平已證明是安全和有定論的條件下,再激烈的爭論都是毫無意義的,更是違背科學的,它只能助長謠言的流行,從而誤導廣大消費者并進而影響到政府的科學決策,使國家喪失搶占生物技術研發國際制高點的機會。
胡教授建議政府制定相關法規,規范互聯網等傳統和新型媒體有關科學問題討論的行為,杜絕謠言產生與傳播的土壤,使網絡媒體在對科學問題的討論上回歸科學理性的本源,從而推進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搶占轉基因技術制高點,讓轉基因技術盡快造福社會,讓我國百姓盡快分享生物科學技術進步的成果。以下為報告全文。本文依據胡瑞法教授在會議上的文字記錄與報告整理,經本人審校。
附:【人民網】北理工報告:媒體報道“成功”阻止轉基因水稻商業化
原文鏈接:http://scitech.people.com.cn/GB/n/2015/0116/c1007-26400613.html
人民網北京1月16日電(記者 馬麗)“2004年后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緩慢的原因似乎與媒體有關。”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教授、“轉基因生物安全研究課題組”組長胡瑞法今天在京發表了“轉基因農作物生物安全:科學研究進展與網絡觀點溯源”的研究報告。這是學術界首次從文獻檢索和數據分析角度對轉基因話題做公開研究報告。
據了解,該課題檢索了美國《科學引文索引》論文(SCI)中有關轉基因農作物的全部9333篇論文,對所有得出“不安全”、“有風險”結論的論文進行追蹤,對其后續研究進行分析。同時通過“百度指數”等關鍵詞搜索工具,追溯國內有關轉基因“不安全”的網絡流行觀點的出處,甚至分析了記者的專業背景。
胡瑞法回顧說,中國曾是國際上最早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也曾是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但這一地位在2004年被巴西超越,2006年被印度超越,及至2013年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僅不到印度的37%。
與此同時,全球轉基因種植面積總數快速增長,1996年至2011年期間年均增長29.3%,其中發展中國家年增47.9%。“歷史上沒有任何一種新技術如此快速增長。”胡瑞法說。
“2004年后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緩慢的原因似乎與媒體有關。”胡瑞法提出。他認為,某周刊在當年底報道了兩種轉基因水稻品種獲“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的安全認證一事,“不僅‘成功’地阻擋了上述兩個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同時也使轉基因農產品的安全性逐漸成為更廣大的大眾關心的熱門話題”。
報告認為,部分非專業人士的所謂“科學”發現,與事實及專業理論相悖,“部分觀點完全是杜撰的謠言,也有一些隔行學者的觀點則是在明顯地誤導廣大公眾”。“這些謠言長時間在社會上傳播,未能得到應有的肅清,使轉基因生物安全陷入了無謂的非科學爭論的陷阱。”
“在現有科技水平已證明是安全和有定論的條件下,再激烈的爭論都是毫無意義的,更是違背科學的,它只能助長謠言的流行,從而誤導廣大消費者并進而影響到政府的科學決策,使國家喪失搶占生物技術研發國際制高點的機會。”
此前,多位轉基因研究專家對轉基因技術被“妖魔化”的輿論環境表示不解和困惑,農業部和相關領域轉基因近年來亦積極加大對社會科普力度。
國家“973”計劃“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風險評價與控制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彭于發評價這項研究“很有新意”。
該團隊的研究成果顯示:通過對美國《科學引文索引》全部科學論文(SCI)的檢索與閱讀,得出國際上最權威的生物安全學者多數都從事了轉基因技術的安全性研究;絕大多數研究成果表明轉基因技術是安全的和可控的; 幾乎所有得出轉基因食品不安全結論的論文,均被證明是錯誤的。轉基因技術經過有始以來最為嚴格的生物安全檢測與驗證,未發現其食品安全問題,這是“定論”。
胡教授也介紹了他們團隊近年來的相關研究成果,包括我國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發具有足夠的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競爭的實力,尤其是我國的轉基因水稻研究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轉基因技術作物的商業化促進了農民增收,顯著改善了農民健康水平,將給我國帶來巨大的經濟福利。
另外,胡教授的團隊也追溯了我國傳統和新型媒體影響較大的有關“轉基因食品不安全”的觀點,部分是一些非專業人士的所謂“科學”發現,這些發現均與事實及專業理論相悖;部分觀點完全是杜撰的謠言,也有一些隔行學者的觀點則是明顯的在誤導廣大公眾。這些謠言長時間在社會上的傳播,未能得到應有的肅清,極大地誤導了廣大消費者和公眾,使轉基因生物安全陷入了無謂爭論中!胡教授團隊研究表明:有關轉基因技術安全性的結論早在轉基因技術商業化批準之前就有了,這些結論均是根據分子生物學本身發展和有關農產品安全的一系列檢測標準檢測基礎上得出的。在現有科技水平已證明是安全和有定論的條件下,再激烈的爭論都是毫無意義的,更是違背科學的,它只能助長謠言的流行,從而誤導廣大消費者并進而影響到政府的科學決策,使國家喪失搶占生物技術研發國際制高點的機會。
胡教授建議政府制定相關法規,規范互聯網等傳統和新型媒體有關科學問題討論的行為,杜絕謠言產生與傳播的土壤,使網絡媒體在對科學問題的討論上回歸科學理性的本源,從而推進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搶占轉基因技術制高點,讓轉基因技術盡快造福社會,讓我國百姓盡快分享生物科學技術進步的成果。以下為報告全文。本文依據胡瑞法教授在會議上的文字記錄與報告整理,經本人審校。
附:【人民網】北理工報告:媒體報道“成功”阻止轉基因水稻商業化
原文鏈接:http://scitech.people.com.cn/GB/n/2015/0116/c1007-26400613.html
人民網北京1月16日電(記者 馬麗)“2004年后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緩慢的原因似乎與媒體有關。”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教授、“轉基因生物安全研究課題組”組長胡瑞法今天在京發表了“轉基因農作物生物安全:科學研究進展與網絡觀點溯源”的研究報告。這是學術界首次從文獻檢索和數據分析角度對轉基因話題做公開研究報告。
據了解,該課題檢索了美國《科學引文索引》論文(SCI)中有關轉基因農作物的全部9333篇論文,對所有得出“不安全”、“有風險”結論的論文進行追蹤,對其后續研究進行分析。同時通過“百度指數”等關鍵詞搜索工具,追溯國內有關轉基因“不安全”的網絡流行觀點的出處,甚至分析了記者的專業背景。
胡瑞法回顧說,中國曾是國際上最早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也曾是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但這一地位在2004年被巴西超越,2006年被印度超越,及至2013年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僅不到印度的37%。
與此同時,全球轉基因種植面積總數快速增長,1996年至2011年期間年均增長29.3%,其中發展中國家年增47.9%。“歷史上沒有任何一種新技術如此快速增長。”胡瑞法說。
“2004年后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緩慢的原因似乎與媒體有關。”胡瑞法提出。他認為,某周刊在當年底報道了兩種轉基因水稻品種獲“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的安全認證一事,“不僅‘成功’地阻擋了上述兩個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同時也使轉基因農產品的安全性逐漸成為更廣大的大眾關心的熱門話題”。
報告認為,部分非專業人士的所謂“科學”發現,與事實及專業理論相悖,“部分觀點完全是杜撰的謠言,也有一些隔行學者的觀點則是在明顯地誤導廣大公眾”。“這些謠言長時間在社會上傳播,未能得到應有的肅清,使轉基因生物安全陷入了無謂的非科學爭論的陷阱。”
“在現有科技水平已證明是安全和有定論的條件下,再激烈的爭論都是毫無意義的,更是違背科學的,它只能助長謠言的流行,從而誤導廣大消費者并進而影響到政府的科學決策,使國家喪失搶占生物技術研發國際制高點的機會。”
此前,多位轉基因研究專家對轉基因技術被“妖魔化”的輿論環境表示不解和困惑,農業部和相關領域轉基因近年來亦積極加大對社會科普力度。
國家“973”計劃“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風險評價與控制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彭于發評價這項研究“很有新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