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大校焦國力做客北理工博雅講堂
發布日期:2014-11-17 供稿:基礎學院信息一部團總支 攝影:基礎學院信息一部團總支
編輯:基礎教育學院 陳浩 閱讀次數:11月4日,基礎教育學院團委、信息與電子一學部團總支邀請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報告團成員、空軍大校焦國力做客博雅講堂,作了題為“拿什么守衛我們的藍色領土”的主題講座,此次講座也是學部“信仰•青春•陽光”主題教育講座之一。
焦國力大校首先指出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有著廣大遼闊的海域和數量眾多的島嶼,海上安全、海洋利益關系到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海上最為重要的戰略進攻武器是航空母艦,發展航空母艦不僅關乎我國海洋權益的維護,更關乎著強軍夢、中國夢的實現。
隨后,焦國力大校詳細地介紹了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的有關情況,通過豐富的軍事圖片、珍貴的視頻和詳盡的數據資料,對比了遼寧艦與各國航空母艦的差異,介紹了航空母艦的四個“最”,即最具爭議、最多保鏢、最昂貴和最難駕馭。
焦國力大校著重指出,作為國防現代化的前沿,航空母艦不僅是一個大型武器平臺,還是一張大國的臉面。在當代社會,航空母艦已經成為了一種宣誓自我態度的手段,其“威懾”效應代表著一國最深層次的綜合國力。我國航空母艦的建造和發展,不僅僅體現了我國抵制霸權主義的武力打壓,提升國防實力的決心,更是我國國家富強和諧、社會自由平等、公民愛國敬業的全面體現。中國航母發展至今,人民海軍向具備可獨立遂行戰略任務成為真正的戰略兵種劃下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起點,所有為航母作出貢獻的軍官士兵的事例更是感人至深。可以說,從改造前蘇聯“瓦良格號”擁有了第一搜航空母艦,到遼寧艦的成功下水,中國在國防事業上的一路艱辛恰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實踐。
在最終的提問環節中,同學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焦國力大校對每個問題都給予了細致且客觀地解答。
本次科普知識講座,不僅使同學們學習到前沿軍事知識,而且讓更多的同學領會了探究精神,激起大家的創新熱情,堅定了同學們報效國家、投身祖國國防事業的偉大理想與信念。
附主講人簡介:
焦國力,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科普作協國防委員會主任。中央電視臺《防務新觀察》欄目和央視《國防軍事》頻道特邀空軍專家,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特邀軍事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