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彩-玩博彩策略论坛

【學習園地】辦大學力戒浮躁 創一流先正學風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胡海巖


  為了進一步促進學校建設,幫助廣大教師、干部群體關注高等教育發展,了解行業發展前沿,拓寬視野,引發思考,黨委宣傳部特開辟“學習園地”專欄,為教職工推薦具有一定深度的新聞報道和理論思考。此次推薦刊載于《中國高校科技》雜志的《辦大學力戒浮躁  創一流先正學風》一文,本文為該雜志對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胡海巖院士的專訪。
                                                                         ——黨委宣傳部



  “大學建設既講求創新,也需要積累,所作所為必須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北理工”)校長胡海巖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用30多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發展歷程,現在已經進入綜合改革的深水區。一方面,大學發展的難度越來越大;另一方面,社會的期望值越來越高。作為大學的決策者和管理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力戒浮躁,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教師潛心治學、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為人才的成長提供沃土、陽光和水分。”

  回歸大學本質,打造潛心治學的良好氛圍
  大學的本質是什么?很多人認為英語中的大學(university)是從宇宙(universe)一詞派生出來的,從而大學應該像宇宙一樣包羅萬象、覆蓋所有學科。隨著人類知識體系的擴展,現代大學確實在知識結構上越來越寬廣,但universe(宇宙)并不足以體現大學的本質。胡海巖說,大學一詞來自拉丁語的universitas,原始含義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體,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共同探索知識、傳播真理的學術機構。隨著時代的發展,盡管大學的內涵在不斷擴展,但大學作為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學術共同體的本質始終沒有改變。大學是以造就學術造詣高深、道德高尚的“碩學宏才”為宗旨的,如果沒有對傳播真理和創新知識的追求動力和目標,大學只會越辦越大,覆蓋學科越來越多,但卻失去大學最應該具有的本質。
  2010年,北理工提出“德以明理,學以精工”的校訓。“德以明理”指道德高尚,達到以探索客觀真理為己任之境界;“學以精工”指治學嚴謹,達到以掌握精深學術造福人類之理想為目標。秉持這樣的理念,學校的發展更加突出了學術為基、育人為本的思想。胡海巖認為,我國高等教育自上世紀90年代末起經過跨躍式發展,實現了規模擴張,現在已經轉到重視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的新階段。擴大規模數量是發展,提升內涵、深化改革更是發展,而且是大學發展的當務之急。面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常態,大學必須回歸本質,按客觀規律辦事,踏踏實實把學校的學術環境治理好,特別要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奠定堅實基礎。
  建設好大學的學術環境,必須建設好大學的學術治理體系,使教師能夠真正靜下心來做學問。胡海巖說,學校有位海歸青年教師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她在國外讀博士時,經過7年的研究積累,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自己也頗有學術收獲;回國后,看到大家都急著多發表論文,把原本有些分量的研究結果拆分發表,她不知該如何抵御這種急功近利的學術風氣。對此,胡海巖坦承,這種風氣的產生一方面源于現代社會節奏很快,人們會不由自主地被推著走,感覺不走都不行;另一方面是大學的學術治理體系出了問題。在這樣情況下,不論是大學校長還是青年教師,都必須靜下心來,潛心治學。一方面,提高自身抵御浮躁的定力;另外一方面,要學會舍棄,無欲則剛。
  “目前,我國大學里有若干與學風浮躁相關的現象。比如,在校內遴選教授、推薦長江學者等評審中,我看了一些30多歲的青年教師遞交的材料,讓人感覺候選人是全能冠軍。他們既做教學,也做科研,還做產品開發,甚至還擔任院系行政領導。我從事學術幾十年,結識的優秀學者也不少,但能像錢學森先生那樣的全能冠軍少之又少,絕大部分學者都是專家,只是在某一個領域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果。如今青年教師爭當全能冠軍,學術上勢必難以深入,這實際上是浮躁心理在作怪。”
  “另一種情況是,一些教授門下已經有十幾名博士生,但還抱怨學校為何不能讓他再多招幾名博士生?這其實也是浮躁心理做怪。在大多數世界高水平大學,教授每年只招一名博士生,有些教授則未必每年都招博士生。我國大學的教授們為什么喜歡多招學生呢?我想,許多教授并非是為了多培養博士,而是希望有更多的博士生幫助他們完成所承擔的研究項目。”
  胡海巖認為,科學是大學教育的基礎。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必須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與水平,克服浮躁心理,加強學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為了使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能沉下心來,安安靜靜搞學術,學校必須改變對教師的評價和考核方式。美國的研究型大學對新入職教師3年考核一次、6年確定是否提供終身教職,值得我們借鑒。近幾年,我國大學非常重視學術團隊建設。對學術團隊的評價,不應看其研究規模有多大,而要看其產出與投入之比。招收的研究生再多,沒有培養出優秀研究生,那就不是一個好的團隊。申請到好多大項目,花了國家很多錢,但是最后的學術產出質量不高,也絕不是一個好的團隊。如何建立這樣的評價體系,將是我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立足長遠發展,建設高素質的青年教師隊伍
  青年教師是大學發展的未來和希望。盡管在不同歷史時期,大學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有所不同,關注程度也不一樣,但沒有一位大學校長不重視青年教師成長。因為,大學高端人才的基礎在青年教師,無論是學術帶頭人還是院士,都是從青年教師成長起來的。可以說,如果青年教師的基礎沒有打好,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胡海巖認為,“從大學校長的責任看,在思考學校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上,放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事情是青年教師的成長。”
  近年來,加盟北理工的青年教師,都是經過層層選拔和激烈競爭后勝出的。他們的學術基礎都很好,但是要真正成長為優秀教師,首先必須明確其使命。“大學青年教師的使命,一是使自己成為國家的棟梁,二是要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他認為,作為一名知識分子,最高理想就是用自己所學的專長來報效祖國。他十分欣賞臺灣著名教育家高震冬 “天下興亡,我的責任” 的理念。青年教師真正要把工作做好,就不能把責任推給別人,要敢于擔當。青年教師如果不能擔負起育人的責任,那么就永遠不會取得成功。在上世紀50年代辦學條件還非常艱苦的時期,北理工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成為一所國家重點大學,主要是依靠當時的一批優秀教師。他們的責任感、敬業精神和學術水平,都是可圈可點、值得稱道的。比如,含能材料學科的創始人核能材料學科的創始人、著名化學家周發岐先生,爆炸力學學科的創始人丁儆先生,車輛工程學科的創始人吳大昌先生,機械工程學科的創始人陳肖南先生等等。他們早年在歐美國家留學,新中國成立之初克服重重困難自海外歸來,懷著報效祖國之心,投身國防科技事業,為北理工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將永遠對北理工青年教師產生強大的感召力,是激發青年教師不斷前進的動力。
  胡海巖認為,青年教師要走向成功,要志存高遠,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有科學精神的引導。科學的本質是求真,科學精神蘊于科學的形成過程之中,是學者們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風格、一種文化。當前社會,雖然人類一分一秒也離不開科學,但很多人并不關心什么是科學,更不關心什么是科學精神,甚至很多學者也漠視科學精神。因此,有些人在科學研究過程中,隨意編造實驗數據,大肆抄襲他人論文,剽竊別人的成果。對于這種學術不端行為,很多人簡單地將其歸咎于教師、研究生承擔的壓力太大:教師既要應付各種考核、還要面臨晉升職稱的競爭,研究生則要應對學位論文、就業的壓力。不可否認,現有的學術評價和考核體系有許多不合理之處,但這絕不能作為學術不端的理由。談到如何看待前不久德國的國防部部長、教育部部長均因為博士論文抄襲而引咎辭職這件事,胡海巖對我們說“在德國這樣一個非常講誠信的國家中會曝出這樣的丑聞,從根本層面上看,是人們忘記了科學精神,是基本的道德水準在倒退。”他呼吁,大學青年教師要以此為鑒,不論面臨怎樣的壓力和誘惑,都要自覺抵制學術不端,絕不能挑戰學術道德的底線。“現在大家之所以高度贊譽西南聯大,是被前輩學者的科學精神所鼓舞、所感動。盡管我們現在的研究條件比西南聯大好百倍千倍,甚至可以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實驗室相比,但人們置身其中卻總覺得缺少什么。其實,所缺少的就是科學精神層面的東西。”作為大學教師,擁有科學精神至關重要。科學精神指引著前進的方向。青年教師要想走向成功,必須要在科學精神指導下開展實踐,選擇正確方向,采取正確行動。無論是從事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青年教師,都應深入了解科學精神,理解科學精神“求真務實”的基本特征。要以科學精神為指導,制訂自身行為規范,堅持端正嚴謹的學術作風。
  “要成為一名優秀老師,投身實踐同樣十分重要。”胡海巖強調,科學精神主要解決工作出發點、工作思路、工作動力等問題,而前進方向和工作思路是否正確,必須通過實踐反復驗證,根據檢驗結果對前進方向和工作思路進行不斷調整和修正。“現在的青年教師,大都是從校門到校門,缺少社會實踐。無論讀書時多么優秀,畢竟是在學習別人的研究成果,或是在別人指導下從事研究,而不是自己通過實踐掌握第一手材料,或者自己組織做研究”。他認為,所謂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包括從研究方向的選擇,到課題的確立,到經費的申請,到實驗室的組建,再到招收學生,組建團隊一起做研究。這是一個全過程。這個過程只能靠實踐摸索。大學教師有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他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就在于,經過實踐所歷練出的綜合能力不同。因此,評定教授除了看發表的論文、編寫的教材、教學的能力,更要看他是不是某個學科或者某個研究方向的帶頭人,并能組織教師、協調團隊共同去開拓。
  “杰出人才不是考出來的,也不是拔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嶄露頭角的,脫穎而出的。” 胡海巖認為,“像北理工這樣一所軍工背景的院校,大量研究成果不是寫論文就可以交差的,而需要拿到國防科技工業和軍隊武器裝備上去進行考核,有的甚至還要經過實戰檢驗,沒有實踐是不行的。”他希望,青年教師積極投身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學術洞察力、團隊凝聚力、組織協調以及社會溝通等各方面能力,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一是在工作中,要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努力解決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防現代化過程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二是要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補上工程實踐和社會實踐的課,了解社會;三是要在實踐中向前輩學習,學習他們的敬業精神、工程經驗及工作協調能力。

  推進科教融合,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大學要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水平人才,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胡海巖表示,構建大學學術環境,培養優秀青年教師,都是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北理工的科學研究工作已經有了量和質的全面提升。例如,學校年度科研經費已超過20億元,教師人均科研經費在亞洲大學中位居前列。這既表明了學校的科技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同時對學校和教師也是一個巨大的壓力:如何將優質的科學研究資源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使科學研究真正支撐和引領人才培養,特別是本科人才培養。這是必須思考和認真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真正縮小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
  “我很關注《中國高校科技》這本期刊,非常贊同近幾年來期刊對科教融合的研究”。胡海巖認為,當前,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批國內高水平大學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這個時期的一個鮮明的辦學特點就是“科教融合”。面對“科教融合”這個大學發展的新常態,北理工選擇的新教師一定要既熱愛教學、又熱愛研究。目前,在學校的2000多名專任教師中,至少有六成,也就是1200多名是教學科研融合型的;其余教師則偏重于教學,或偏重于研究。今后,純粹教學型或研究型教師將越來越少,新入職青年教師都是教學科研融合型。
  為了提升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胡海巖主張進入北理工的青年教師從教頭幾年應以研究工作為主,教學工作為輔。待科學研究有了足夠積累后,“可先指導一些研究生,結合科學研究開設一些研究生課程,然后慢慢過渡到到本科生教學。”大學教師只有具備了相當的研究工作基礎,才有資格走上本科生講臺,這樣他就能講出自己研究的成果和心得,避免照本宣科,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胡海巖向我們介紹了他自己隨機選聽的一堂關于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課程。任課教師是一位剛評上教授的青年教師,多年從事無人駕駛汽車研究。上課時,他將自行研制并獲得全國無人駕駛智能車總決賽冠軍的“無人駕駛汽車”開到教室門口,而教學內容主要是他的研究成果。他先用15分鐘時間介紹無人駕駛汽車技術,包括存在的若干問題;然后帶領學生觀摩他的研究成果,包括無人駕駛汽車的各個組成部分及行駛狀況;15分鐘后又回到課堂,深化前面的介紹并開展討論。一堂課下來,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了解相關的研究思路和過程。如果按照過去的教學方式,即使教師把教材講得再生動,學生也會覺得都是書本知識,并不新鮮。因此,胡海巖認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必須大力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必須突破傳統的辦學觀念,積極探索現代大學治理結構,為青年教師成長鋪路搭橋,提供能干事業,干成事業的體制機制環境。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是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樣也是現代大學治理的重要內容。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大學創新能力,必須建立科學研究支撐和引領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環境。長期以來,我國大學重視教學規范化,往往用行政手段去規范課程體系、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等等,導致教師照本宣科者多,講自身研究心得的少,而學生則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久而久之,教師和學生均缺乏積極性。因此,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首先必須調動教師和學生積極性。例如,在大學本科教學中,必須大幅度減少“大班課”,創造條件開設更多的小班課,提高討論課的比例,激發教師和學生的良性互動。
  在采訪中,胡海巖還介紹了20多年前他在德國、美國留學的經歷,“當時,西方大學的討論課就非常多,課堂上經常將桌椅圍成圈,教師在中央轉來轉去,學生搶著回答問題,課堂氛圍非常活躍,總有一種讓你躍躍欲試的感覺。我認為,人才培養機制創新,首先就要從教室開始,將大教室改成小教室,桌椅板凳的位置可以調整,而不是固定成一排排。當然,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的關鍵還是教師,必須從教師開始做起。否則教室改了,辦學思想還是老一套,教師還是老樣子,那是徒有形式,不能收到任何實際效果。” 
  “當然,這只是一個方向,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一步一步來,要沉住氣。如果沉不住氣,非要采取一個什么方式,或者是制定一個政策硬推,那可能會適得其反。如果劃了條線,制定個目標,大家為了急著達標,就可能偷工減料、投機取巧,最后效果肯定不會好。中國大學發展要學習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先進辦學經驗,但一定要學本質、學有用的真東西,并能將其與中國大學的實際相結合,創出中國特色。絕不能只是引進一些新名詞,學一些皮毛,最后整理一些‘山寨版’的‘經驗’”。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各種矛盾錯綜復雜,但社會的期望很高。胡海巖坦言,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已經無法“摸著石頭過河”了,必須要有比較好的頂層設計和綜合配套的改革措施。“最關鍵的是,辦大學不能急,校長、干部、教師、學生都要沉得住氣,自覺抵御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踏踏實實地按教育規律辦事,打造有利于潛心治學和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的環境。”

  《中國高校科技》雜志  2014年第10期

 

公海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长治市| 百家乐开发公司| 百家乐博彩博彩网| 大发888手机客户端| 澳门在线转盘| 博发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丰合国际娱乐网| 百家乐官网币| 百家乐官网游戏高手| 百家乐智能分析软| 网络真钱游戏| 百家乐二人视频麻将| 大发888官方pt老虎机大咖炸金花网页扎金花 | 金世豪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博彩网58娱乐城| 240线法杨公风水| 娱乐城官网| 狮威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百家乐官网接线玩法| 百家乐玩法及细则| 皇冠百家乐官网代理网址| 全讯网高手论坛| 金牌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真人游戏平台| 百家乐路子分析| 龙山县| 皇家百家乐出租平台| 百家乐官网网娱乐城| 大发888二十一点| 属猪的做生意门朝向| 名门国际| 大发888在线娱乐百家乐| 金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单跳打法| 百家乐官网和怎么算输赢| 百家乐官网高命中打法| 永利高现金网可信吗| 百家乐历史路单| 牌九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注册送现金真人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