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胡海巖:基于戰略思維推進高校綜合改革
發布日期:2015-03-04 編輯:新聞中心 辛嘉洋 閱讀次數:
當前,高校綜合改革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按什么思路改”、“具體怎樣去改”、“改了之后如何”則是高校領導干部、師生員工的熱門話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試圖從戰略思維角度進一步探討高校綜合改革,著重闡述如何進行頂層設計、把握大局、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循序漸進,并討論綜合改革實施過程中的任務分解、檢查與督辦等問題。
一、用戰略思維看待高校綜合改革
1. 戰略思維是觀全局、謀長遠的思想方法
戰略思維屬于一類思想方法,它與其它思想方法的主要區別,在于它側重研究和解決全局性、長遠性的實際問題,尤其是對抗性問題。也就是說,戰略思維放眼全局,而不是局部;瞄準長遠,而不是當前;關注在實踐上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而不是虛無縹緲的空想;所解決的問題直接關系到全局性、永久性的成敗,而不是局部或暫時的得失。
我國古代先賢非常看重戰略思維。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長遠者不足以謀一時。從古至今,人們用不同的話語強調戰略思維的重要性。事實上,無論是國家、地區、單位、乃至個人,都應該具備戰略思維。無論何者,都要有一個關系全局、長遠的大目標,然后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實踐,最后取得預期目標的實現。
對于大學決策者來說,戰略思維尤為重要。試想一所大學的決策者如果不確立關系全局的、長遠的目標,如果不制定一套實現目標的規劃和舉措,這所大學的建設必然是盲目的、低效的;這所大學的改革和發展也必然是無序的、混亂的。
2. 綜合改革是提升高校辦學水平的長遠大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了人才隊伍、產出了科技成果、提供了社會服務、傳承和創造了優秀文化。但與此同時,我國高校的建設和發展也呈現出不少問題,如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研究成果轉化率低,甚至出現建設上鋪張浪費、學術上道德失范、文化上日趨庸俗等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嚴厲批評。
唯物地、辯證地看,我國高校出現這些問題并非偶然。在我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高校內部新舊體制機制過渡期內容易產生各種“轉型問題”;而長期以來高校靠“摸著石頭過河”探索改革,導致各項改革成效沒有形成合力,產生了“改革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是諱疾忌醫、躲躲閃閃,還是義無反顧、勇往直前,這是對大學決策者的嚴峻考驗。
關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有人認為,許多問題是由于社會轉型和分項改革產生的,懷念改革之前的高校內部管理。也有人認為,只要加大對高校的投入,促使其加速發展,這些問題就會自然解決。然而,問題是繞不過去的,更不會自生自滅,只會日積月累。事實上,當前制約高校辦學水平提升的問題不僅僅是投入不足,還有多年來多次分項改革產生的負面因素。解決這樣的深層次問題,不僅需要加大投入,更需要瞄準建設一流大學的長遠目標、工作大局來謀劃和實施綜合改革。
3. 戰略思維是謀劃和推進高校綜合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
既然戰略思維是觀全局、謀長遠的思想方法,而高校綜合改革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較長時期學校工作的大局,運用戰略思維去看待、謀劃和實施高校綜合改革,就成為題中應有之義。
高校綜合改革的主要任務,是要站在新的高等教育歷史起點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分析以往多次局部改革的利弊,從全局最優、長遠最優來考慮改革的最終目標、指導思想、整體方案、分項方案,尤其是各項改革之間的配套與協調。這樣的改革,無疑不可能再依靠“摸著石頭過河”的思維,也不可能依靠局部突破、以點帶面的思維,而需要從戰略思維來看待、謀劃和推進。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完成了規模迅速擴張階段,進入了以提高質量為主要任務的歷史階段。從高校內部看,學校已具備了一定的辦學物質基礎、制度基礎和文化基礎,而廣大師生員工期盼學校通過綜合改革再上一個新臺階。與此同時,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高度支持高校綜合改革。因此,大學決策者若能從戰略思維高度來看待高校綜合改革,充分調動全體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就有能力、有條件謀劃好、實施好高校綜合改革,完成這一歷史重任。
二、用戰略思維謀劃高校綜合改革
1. 重視頂層設計
目前,人們對高校綜合改革的“頂層設計”有各種不同看法。有人認為,以往很多改革不成功就是因為缺少頂層設計。有人則認為,現在難以拿出一個頂層設計方案,“摸著石頭過河”較為可行。還有人對頂層設計抱有懷疑、甚至不作為的態度。但從戰略思維來看,只有進行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綜合改革才能獲得最佳整體成效,這也是廣大師生員工的期盼和最佳選擇。
對于高校綜合改革來說,若能把問題調研和分析透徹,完全可以進行頂層設計。以大學內部學術治理結構的改革為例,目前常見的問題是:校、院、系三級管理往往缺乏有機的自組織功能、學院和系的發展活力不足;學院覆蓋學科面不寬,不利于學科交叉和相互融合,甚至造成實驗設施的重復建設和浪費;而教師的行政歸屬直接影響著跨學科的交流和合作。因此,頂層設計的目標可勾畫為:從系統科學角度建立良性互動的自組織功能,將以行政管理為主的層級型結構轉向以教授治學為主的扁平化學術網絡結構。頂層設計的改革內容可包括:組建跨院系的學部委員會,負責學科建設規劃、學術標準制定、學術評審、院長工作績效考核等工作,推進教授治學;設立跨學科的學術機構,推進學科交叉和融合,促進協同創新;改變教授的單一行政隸屬關系,使其成為學術網絡結構的節點和學術建設的動力,等等。
2. 善于謀劃大局
高校綜合改革的頂層設計需要涉及的內容很多,通常包括學科建設、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資源分配、開放辦學、制度與文化、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等等,可謂包羅萬象。
用戰略思維來謀劃高校綜合改革,并非要面面俱到,讓各項內容的改革齊頭并進;而是要思考有沒有關系到整個改革全盤的大局?有沒有能推動整個改革的重點環節?有沒有起主要作用的矛盾?用戰略思維來謀劃高校綜合改革,重在要找出這個推進綜合改革的大局,圍繞大局進行謀劃,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治腳;或者讓各種力量互相博弈,從而導致整個改革難以深入。
當前,各高校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謀劃綜合改革所圍繞的大局自然也不一樣。以北京理工大學為例,學校于2010年制定的中長期建設和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成為具有理工特色的亞洲一流大學。學校決策者認為,學校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如何緊緊扣住“學術為基、育人為本”的辦學價值取向,調動全員積極性,優化配置資源,提高學科建設長效,強化人才培養,推動協同創新。通過調研和分析,學校擬將調動全員積極性、優化配置資源作為此次綜合改革的大局。
在高校內部,如何調動全員積極性、優化配置資源是個老大難問題。以往的改革主要通過調整增量來解決,而這輪改革則要涉及到存量的調整。正如人們所說,歷經多年改革,容易改的都改了,這輪改革真正進入了“深水區”。但從戰略思維來看,只有從這樣的大局去謀劃綜合改革,才能抓住這個關系全局的牛鼻子,才能推進其它各項改革。
3. 務必把握重點
戰略思維告訴我們,大局中有重點。把握重點,解決重點,是抓好大局的關鍵。毛澤東曾說:任何一級的首長,應當把自己注意力的重心,放在那些對于他所指揮的全局來說最重要最有決定意義的問題或動作上,而不應當放在其他的問題或動作上。
高校綜合改革的重點是什么,當前人們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改革重點應瞄準高校內部管理體制,要徹底去除“行政化”;有人認為改革重點應是薪酬分配制度,要將有限的薪酬資金向優秀人才傾斜;有人認為改革重點應是學術評價體系,要向國際學術標準看齊;還有人認為改革重點應是資源分配方式,要突出分配公平。
從客觀來看,高校綜合改革的內容非常多,但歸根結底是要圍繞辦學目標,抓住以人為本的治校理念和制度設計。事實上,深入分析管理體制、薪酬分配、學術評價、資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也都歸結到尚未“以人為本”。對于瞄準世界一流、中國特色而奮斗的大學來說,中國特色首先體現在人民滿意上,包括全校師生員工滿意、校友和學生家長滿意。因此,高校綜合改革應緊緊抓住從制度上、物質上、文化上調動全員積極性,辦人民滿意的大學這個重點,進行謀化、設計和實施,并以這個重點來檢驗高校綜合改革的成效。
4. 注意統籌兼顧
在把握重點的同時,注意統籌兼顧,這是戰略思維的一個基本要求。在推進高校綜合改革的過程中,統籌兼顧是需要特別重視的工作方法和領導藝術。
如果將“以人為本”作為高校綜合改革的重點,由于高校內部師生員工的利益需要極為多樣,正確處理和協調各群體的利益成為高校綜合改革的最大熱點和難點。例如,為了創建一流大學,許多高校的綜合改革方案中都提出要建立新的薪酬體系,大幅度增加一流學者的薪酬,但如何調整領導干部的薪酬、如何保障普通教職工的薪酬無疑成為難題。因此,在綜合改革中,如何運用統籌兼顧的戰略思維方法,處理好各種利益群體的關系,對大學決策者提出了重大考驗。
統籌兼顧,不是平鋪直敘、面面俱到、和稀泥、大鍋飯。統籌兼顧,是在把握大局和重點的前提下,按照同時兼顧其他方面這個原則進行謀劃和協調。在“以人為本”這面大旗下,在優先考慮一流學者薪酬的同時,還要充分考慮最基層教職工和最困難群體的利益。只有處處從最廣大師生員工的利益出發,才能凝聚力量、克服困難,淌過高校綜合改革的“深水區”。
5. 堅持循序漸進
循序漸進是戰略思維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高校綜合改革中必須堅持的原則。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表明,很多挫折都源于決策者的主觀主義錯誤,沒有按高等教育發展規律辦事,循序漸進地推進工作;要么提前超越歷史發展階段,要么遠遠落后于時代發展要求。
在推進高校綜合改革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防止過快、過慢,以及冷熱病。特別對于薪酬分配等極為敏感的深層次改革,由于涉及廣大教職工的切身利益,絕不可超越我國高校的歷史發展階段,脫離學校實際去隨心所欲。必須依照預定的謀劃和設計,循序漸進,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否則,就有可能使高校綜合改革走上歧途。但另一方面,在現實迫切需要改革、改革時機已經成熟的條件下,若猶豫不決、當斷不斷、錯失機會、違背民意,也會付出沉重代價。
在高校綜合改革中,如何運用循序漸進的戰略思維方法,需要決策者深入基層,傾聽意見,不斷獲得信息反饋,實時進行動態調整。
三、用戰略思維來實施高校綜合改革
1. 任務分解
大學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動態系統,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隊伍建設、條件保障等一級子系統,下面還有相關的管理部門、學院等相互關聯的二級子系統。因此,高校綜合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其頂層設計完成之后,必須對任務進行分解,才能進行部署和落實。在以往的高校內部改革中,通常按照大學內部的一級或二級子系統等來分解任務,分別推進。
從戰略思維看,高校綜合改革要對大學內部多個子系統進行改革,而且要對這些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聯進行改革,從而使綜合改革產生最佳的整體效益。因此,高校綜合改革的任務分解非常重要,有可能關系到改革成效。
如果將高校綜合改革的任務分解到一級子系統,有可能過于龐大,如人才培養包括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學生日常管理、招生與就業等等;但若分解到二級子系統,又可能過細。從戰略思維看,任務分解應著重考慮關聯性。例如,將二級子系統歸類為若干群,使群內二級子系統的相互關聯度較高,而群和群之間的二級子系統關聯度較低;選擇多個彼此關聯度低的二級子系統群作為改革樣本,采用類似“基因遺傳方法”的途徑去并行改革,在子系統群間相互交流經驗和教訓,產生“變異”,逐步逼近全局最優/次優結果。
2. 任務實施
高校綜合改革有了頂層設計和任務分解之后,成敗的關鍵就在如何實施。由于高校綜合改革的覆蓋面寬、各項任務的關聯性強,必須用戰略思維來統籌協調各項改革的節奏和進度。某單項改革的快速推進,既可能帶動其它改革,也可能給其他改革帶來不利。同樣,某單項改革的滯后,有可能影響整個綜合改革的進度,也可能陰差陽錯而損失不大。
因此,在高校綜合改革啟動之后,就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檢查與督辦機制,切實糾正時下普遍存在的實施不到位的問題,同時也解決個別工作越位的問題。值得指出的是,檢查和督辦同樣需要從戰略思維出發,絕不能把短期行為作為業績,把局部業績作為亮點,把表面現象作為成效,回到單項改革的老路上。
與以往的高校內部改革相比,綜合改革的成效將更多依賴于各級領導干部的綜合素質。近年來,高校各級領導干部經過學習培訓和工作實踐,綜合素質不斷提高。但從高校綜合改革的任務要求來看,領導干部的素質仍有差距,尤其是具備戰略思維能力和習慣的領導干部占比不高。在這樣的情況下,領導干部會機械地理解任務分工,只關注自己份內的工作,不關心各分項改革之間的關聯,更無從考慮它們的綜合效益。有些領導干部甚至有強烈的本位主義思想,不積極配合他人工作,導致綜合改革失敗。
因此,在高校綜合改革的謀劃和實施階段,都要加強對領導干部的戰略思維培訓和改革業績考核。不僅要考核本職工作的情況,還要考核配合他人工作情況,進而促使領導干部從長遠和大局出發,主動謀劃和推進綜合改革工作。
(本文刊載于《中國高等教育》2015年第03/04刊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