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園地】上海交大黨委書記姜斯憲:深化綜合改革 探索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之路
發布日期:2015-10-15 供稿:中國高等教育 馬陸亭 編輯:新聞中心 辛嘉洋 閱讀次數:
【編者按】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戰略部署,指明了我國高等教育未來改革與發展的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黨委宣傳部特在【學習園地】中開設“他山之石”欄目,搜集兄弟高校深化改革中探索、做法與經驗,以供我校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中思考和借鑒。此次推薦刊載于《
——黨委宣傳部
● 要求綜合改革遵循“堅持道路自信、注重制度激勵、強化自律保障”的指導思想。
● 將改革內容概括為:完善一項根本制度,深化三項關鍵領域改革。
扎根中國大地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央的戰略部署,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從現在起到2020年,是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攻堅階段,也是國家繼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關鍵時期。高水平大學作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標志性力量,要通過深化改革逐步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大學治理框架和發展道路,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更加卓越的貢獻。因此,全面深化綜合改革既是大勢所趨,也是發揚傳統;既是中央要求,也是高校內在發展需要。
堅持內生驅動的改革導向
跨越三個世紀的上海交通大學,因圖強而生,因改革而興,因人才而盛。學校誕生于甲午戰敗硝煙之中,始終牢記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堅持把改革作為學校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活力之源,尤其重視內生驅動的自我變革。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學校始終站在改革的潮頭,率先組織教授代表團訪美,率先成立校務委員會,率先邀請外籍教師來校講課,率先接受大額海外捐贈,率先實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率先建設新校區。特別是隨著“985工程”的實施,學校繼續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不斷攻克發展中的難點問題,抓住了歷史機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學校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推行全員合同聘任制,啟動延攬海歸優秀師資的人才金字塔計劃,實施對現有師資的分類發展改革,推出新老師資“雙軌制”的逐步融合方案,以及建設學術榮譽體系和長聘教職體系等。結合回答“錢學森之問”,實施“知識探究、能力建設、人格養成”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出了致遠榮譽計劃。以激發內部創新活力為目標,實施“好奇心驅動與使命驅動”的科研體制改革,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承接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連續數年名列全國高校第一,研究型大學創新體系初步形成。在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建設方面,學校積極探索務實管用的學術委員會體系建設,在部分院(系)嘗試以激發內部活力為目標的院(系)綜合預算改革等。
學校的綜合改革體現了“使命引領、內生驅動、問題導向、協同突破”等特征。步入新的歷史方位,我們深切體會到,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高等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支持,大學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善,辦學水平快速提升,貢獻更加顯著。然而,大學蘊藏、聚集的巨大創新潛能,因學科設置、人事制度、科研體制、合作辦學和經費投入等體制機制障礙,難以充分激發和釋放,急需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將創新潛能轉化為服務國家、造福人類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對于高水平大學而言,所面臨的制度性制約比資源性制約更深刻影響未來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上海交大深刻領會“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本質特征,深入思考高水平大學引領創新的時代命題,積極探索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發展模式,在既往成功改革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綜合改革方案。
在改革方案制定的過程中,學校凝練出當前和今后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作為綜合改革的突破口。比如,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還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撐和政策保障;學科交叉集成的體制機制還沒有實質性突破;催生具有重大原創能力、引領行業和社會發展的標志性成果的有效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評價體系存在重科研、輕教學,重個人、輕團隊,重論文發表、輕社會貢獻的傾向,充分激發各類人才釋放創新活力的保障機制還不夠健全;適應學校辦學重心下移的治理結構還不夠完善,教師參與學術決策的機制和渠道還不多等。我們認為,最終檢驗綜合改革成效的關鍵,就是要看改革舉措能否有效破解瓶頸問題。
立足中國國情的改革路徑
始終與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同向同行,是大學發展的規律,也是世界一流大學崛起的經驗。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孕育興起,我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這必將催生大學發展方式的改變。
學校要求綜合改革遵循“堅持道路自信、注重制度激勵、強化自律保障”的指導思想。堅持道路自信的內涵是建設路徑要立足中國國情,核心功能要服務中國需求,發展模式要體現中國智慧,可比指標要達到世界一流。注重制度激勵是指將改革的著力點由“資源激勵”轉向“制度激勵”,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深化院為實體改革,更加注重發揮學術權力的作用,更加注重激發院系的辦學活力,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的文化建設,最大限度地激發基層學術細胞的創新活力。強化自律保障,是指通過“協議授權”形成邊界清晰的外部政策約束機制,通過“績效問責”完善規范有序的內部管理約束機制,通過“信息公開”建立公開透明的社會監督機制,形成具有社會公信力的自律辦學機制。
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著力解決高等教育的規模、結構、質量、效益不夠協調的問題,促進高等教育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于致力于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高水平大學而言,更應當率先加快發展模式的轉變。在學術評價體系上,要從論文、項目導向向貢獻導向轉變,著力增強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要從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向多方合力育人轉變,著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在內部治理體系上,要從學校頂層設計為主向院為實體轉變,著力激發學校辦學活力等。
改革的目標服務于發展目標,重點解決發展的路徑問題。對于上海交大而言,就是要通過綜合改革搭建起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橋梁。根據國家對于學校發展的目標定位,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學校提出,到2020年將上海交大建成“卓越的創新人才成長體系、科學技術創新體系、社會服務支撐體系、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在若干權威世界大學排名中躋身百強。初步建成英才輩出、貢獻卓著、制度規范、文化先進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世界一流大學。為此,我們凝練了兩大改革目標:“建立以制度激勵為核心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探索以部市協同為支撐的部屬高校自主發展道路”。一方面,通過發展方式、管理模式和激勵機制的轉變,著力構建自主自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另一方面,保持部市共建、校地合作的良好勢頭,努力形成并強化一流大學與世界城市共生互動的理念。地處上海是上海交大的重要比較優勢,抓住上海建設世界城市的戰略機遇,主動適應城市進步發展需要,與進步中的城市產生共生效應,必將能夠走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既是高校的重要職能,也是深化綜合改革的重要導向。推進綜合改革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促進高校面向需求、開放式辦學,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聚焦內涵發展的改革重點
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升辦學水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通過改革培育高等教育新的競爭優勢。按照探索“中國特色、世界一流”交大之路的目標要求,我們將改革內容概括為:完善一項根本制度(現代大學制度),深化三項關鍵領域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人事制度和科研體制),拓展國際化辦學優勢,推進資源配置模式改革。在改革的推進過程中,我們強調準確把握各個領域之間的邏輯關系,注重改革的協調推進,做到成果可期、風險可控。
立德樹人是學校辦學的根本任務,在改革措施中,涉及到人才培養的條目數量最多。首要的是要堅持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構建“人人育人、處處育人、事事育人”的協同育人格局,積極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感召力、實效性。同時,堅持以學生為本,把激發學生的學術志趣和激勵教師投入教育教學作為主要著力點,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一步牢固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以“學在交大”為目標,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在現代大學制度構建方面,學校以激發辦學活力為導向,以大學章程為依據,逐步實現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調運行的工作機制。學校發展的重心在基層,辦學的活力來自院系。積極推進辦學重心下移,落實院為實體的校院管理體制,完善院系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建立規范有序的學院治理結構。推進院為實體的綜合預算改革,落實學院在資源配置、經費預算和人員管理方面的主體地位,積極推進財權與事權同步下移,提高學院的辦學積極性和責任心,真正實現學院責權利相統一。完善科學的學術決策與學術評議體系,拓寬教師參與學術事務決策的機制和渠道。理順行政管理和學術管理的關系,使二者相互協調、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加強學術委員會體系建設,明確學術委員會議事內容和議事規則,統籌學術事務的審議、評定、決策和咨詢等職權,使之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和學風建設等事項中發揮更加務實管用的作用。
人事制度改革,是綜合改革的牛鼻子。我們的原則是分類指導、統籌兼顧、激發活力,目標是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人事制度體系,打造一支與世界一流大學相適應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堅持以用為本,完善高層次人才培育和引進機制,使之在學科建設等方面充分發揮引領作用。以能力、水平和實際貢獻作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標準,加快建立“同臺競技、同軌運行”的師資隊伍建設新機制。完善學術榮譽體系建設,按照“兩步走”的原則推進長聘體系師資隊伍建設,慎重對待每一位教師的進退留轉。更加注重優秀青年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工作,為青年人才拓寬視野、提升能力提供良好的發展階梯和平臺。
在科研體制改革方面,順應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大趨勢,聚焦學術評價問題,希望通過改革,逐步建立起兼顧短期和長遠、前沿與應用、學校發展與個人價值實現的分類評價體系,充分激發學校創新活力。解決中國的重大問題就能夠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不可替代貢獻,本身就具有世界水平。科研體制改革中,我們注重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努力構建以“人才團隊、科研項目、基地平臺、重大成果”正反饋環為目標的科研發展模式,積極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目前,上海正在積極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是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如何借勢發力,在服務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中提升創新能力和社會影響,需要在體制機制上有新的更大突破。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 姜斯憲】